欧洲是除中国外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
毕马威中国与毕马威欧洲成员所于6月12日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碳博会”)上联合推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显示。2018-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仅次于同期的中国(61%),增速世界第二。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预测,到2030年,欧洲每5辆汽车中就有3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60%,远超全球26%的渗透率。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均价提升
【资料图】
早在2021年,欧洲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区域,2022年中国对欧洲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领先其他区域。从具体国家来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前三的国家为比利时、英国、斯洛文尼亚,出口数量分别为19.8万、10.9万、4.7万辆。
报告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品质持续提升,高性价比赢得欧洲消费者青睐。过去中国制造业工厂聚集中低端,突出价格优势,但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升级,价格也逐渐走高,开始向中高端产品细分市场迈进。
从车价来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出口价格为5000美元,2022年则增加到2.2万美元。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均价更是达到3万美元/台,高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出口均价,其中对西班牙和挪威的出口均价最高,为3.9万美元/台。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厂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的主力。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单价。图片来源:毕马威《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
报告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第八年生产量、销售量和保有量全球第一,规模优势明显。雄厚的生产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更高。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规模优势也使得企业可以提供更多车型,涵盖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多种市场区间,满足欧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例如,2022年中国有136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可供消费者选择,其中纯电动汽车车型110个,位居世界第一,车型矩阵丰富。
中国车企进军欧洲有何挑战?
毕马威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Norbert Meyring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往往面临品牌认知度较低的挑战。为了快速获得竞争优势,OEM应考虑在分销渠道、金融服务以及维修和保养等领域与当地企业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有的也可以考虑收购已有一定声望的本土汽车品牌,以实现更快的发展壮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军欧洲面临哪些挑战?报告具体列出了五方面的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其一,欧洲发达国家市场门槛较高,需要完备、可行的市场进入策略。车企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欧洲新市场进入策略,采取灵活、因地制宜的销售模式并借力本土合作伙伴以达到品牌的深度渗透,或实施绿地建设及并购并举的本土化布局。
其二,欧盟绿色新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必须面对的一揽子“绿色准入”机制。欧盟出台了包含碳关税、碳定价、林业碳汇、减排责任和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并将这一揽子政策命名为“欧盟绿色新政”(EU Green Deal)。可以预见的是,欧盟绿色新政将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广泛影响,出口至欧盟或在欧盟经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需要加强对其关注。企业应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数据库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满足相关合规要求。
其三,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认知度依然偏低。2022年中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Volvo、MG、Polestar,均是中国车企收购的欧洲本土的汽车品牌,占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8.6%,而中国自主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足2%。报告建议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宣传,提升年轻人对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以及通过收购当地品牌提升影响力。
其四,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合规风险。随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逐步进入欧洲市场,中国车企应重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要求尽早地规划到产品设计、市场活动、产品销售、IT系统部署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报告建议企业持续跟踪监管动态、完善合规与内控体系、建立合规技术平台。
其五,亟须加强本地化运营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欧洲用户本土化需求。中国车企目前拓展欧洲市场仍以整车出口为主,在欧的投资布局也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对于包含汽车金融和创新型后市场服务的产业链下游环节鲜有涉猎,如何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满足欧洲当地用户的本地化服务需求是中国企业亟须思考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发自上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