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反转来得这么快!长城汽车坐等被“打脸”?|天天聚看点

5月25日,长城汽车向比亚迪的一则公开举报声明,将彼此都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并且顺势干翻了本就羸弱的新能源车板块。

故事梗概是这样:

当天,长城汽车发布声明表示,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资料图片)

长城在这份声明的末尾还提及:正在密切关注立案及处理进展。

这是要杠到底了?!

长城这边声明刚出,比亚迪火速回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在回应中,比亚迪提到,长城汽车进行测试的车辆未按要求完成3000公里的磨合,车辆送检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检测报告无效。

当然,比亚迪的回应没毛病。根据《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要求,用于蒸发污染物测试的车辆,应该达到稳定的蒸发排放水平,至少累计运行3000公里。

对此,长城并没有作出回应,似乎略显尴尬。

剧情正在反转,“打脸”来得这么快?

由于此次双方“隔空”交锋的核心在于“油箱”、“蒸发物排放”这些涉及专业领域的概念,普通消费者通常很少会触及。即便一些业内人士谈及这些话题时,都有些犯难,尚难以给出定论,更何况是一众吃瓜群众。

其实,长城此次公开举报的核心指向是排放不达标,而重要依据则是常用油箱。

对此,多位资深汽车从业者表示,“没有文件规定混合动力必须要用高压油箱,但对‘蒸发物排放’一直都有要求,高压油箱是常见的解决方案。”

随后一日,前吉利汽车研发负责人、顺为资本高管胡峥楠在社交媒体上指出,高压油箱不能和排放达标划等号。

笔者也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由于插混车型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运行时间短,炭罐冲洗机会少,所以导致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冲洗充分,从而增加油气从炭罐大气口溢出的风险,蒸发及加油排放恶化。为了符合国六蒸发及加油排放,收集行驶过程中油箱内挥发汽油,插混车型采用高压油箱成为共识。而不论是工艺水平以及制造成本来看,高压油箱都明显高于常压油箱。

合着这意思是指---比亚迪有为降低成本“牺牲”排放之嫌。当然,这都是建立在混动车型上的常压油箱与排放不达标划等号的基础上。

那万一比亚迪有这样的技术,能解决这道难题呢?

没错,事件发酵还不到1天,就有人在网络上晒出了相关的技术专利截图。

(来源:公开网络)

另外,根据网络流传的比亚迪产品维修手册截图显示,在发动机长期未启动的情况下,会出现活性炭罐饱和的情况,存在泄露风险,需对活性炭罐进行脱附;用户长期使用EV模式行驶,会触动产品进入HEV模式,在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对活性炭罐进行脱附。

有个朋友今年春节前正好换了台比亚迪,他跟我讲,长时间EV行驶下,6天左右短时启动发动机,同时发电、润滑和脱附,既合法又合理。

另外,据业内人士称,比亚迪有二十多年的插电式混动技术,具备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常压油箱,也有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

照这么来看,剧情似乎正在反转,而且来的是真快。当然,究竟孰是孰非,最终还是要等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出炉,才能盖棺定论。

不可否认的是,此事在短时间内已引起了极大的舆论效应,不管是否如长城所料,但这波似有预谋的“奇袭,目前看来并没能讨到多少好处。

一旦最终坐实被打脸,那真是得不偿失---不仅败人缘,还替他人无偿打了“广告”,说不定还会被打上“不正当竞争”的标签。

境况已今非昔比

实际上,长城与比亚迪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作为汽车自主品牌的“三驾马车”中的两家,曾有过静好的“友情岁月”。

据业内人士透露,魏建军与王传福有着不错的私交,两人都是“技术派”,半辈子的功夫都放在了汽车技术的研发上。

此前,比亚迪与长城汽车的“互赠商标”事件,在行业内一度被传为佳话。

2021年11月,比亚迪免费将“魏”的商标转让给长城汽车。“魏”则是长城汽车旗下主打高端的SUV品牌,畅销车坦克300此前就属于魏品牌。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则将“登陆舰”这个商标转让给了比亚迪,“登陆舰”成为了比亚迪一款MPV的名字。

彼时,长城汽车还曾公开表示,“双方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品牌共同进步做出努力”。

如今,双方境况已今非昔比---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攻城拔寨,坐稳了中国民营车企的第一把交椅;而长城汽车则深陷销量增长疲软的泥潭,股价也一路走低,目前的市值不足峰值时的1/3。

说到底,双方“反目”何尝不是行业内卷到极致的一种体现。

当然,现代商业竞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通过非常规手段来打击对手,为自身发展谋求机会,这无可厚非。但是谋小计,还是走大道?这就看各自的选择和智慧了。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