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经典三轮摩托车“兔子车”

文 | 朱玉成


(资料图片)

烟台出租车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广大农村没有车辆,人们出行基本都靠步行和驴马驮行。

尤其是妇女包着小脚,走路困难,妇女和老弱病残者出行是个难题,出租驴马的行当便应运而生。驴马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只有村庄里少数家境富裕的才有。

在农村,驴马是干活的主力,农忙时要驮农家肥上山、驮庄稼回家,农闲时要在家推磨压碾子。

如果本村的新媳妇要回娘家,一般要在出门的前一天去租驴,向驴的主人说明新媳妇的娘家是什么地方的,距离多少华里,是否当天返回等等事宜,最后要谈好价钱。

驴的主人非常高兴揽点这样的活干,一是能挣点钱,二是还能蹭顿饭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当时称这种行当为“赶脚的”,类似现在的网约车司机。

至上世纪40年代以后,自行车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长途汽车站和码头有专业等客和招揽业务的人。

自行车有座位,干“带座的”这个行当,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一是要熟悉烟台市区的大街小巷,周边村庄的大道小路也要十分熟悉,二是对下车、下船的旅客哪个想租车、哪个不坐车要一看便知。

对于不坐车的旅客,他们从不多费口舌,理都不理,对于想租车的,他们会主动上前搭话。

老烟台人很有礼貌,也很会称呼人,对于年长的都称呼大爷、大娘,对于和自己差不多的,都称呼为大哥、大姐,让人听着舒服。

图文无关

1961年,我第一次到故乡烟台,跟着人流走出了烟台火车站,一切都很陌生,根本不知东南西北。出了站,我和母亲也累了,刚把行李往地上一放,立马就有一个中年男子上来搭话,他很有礼貌地问:“大姐,您到哪里去?”

母亲说:“我们去大东夼。”男子说:“啊,不远,有十里地,上世回尧口子,一溜小下坡,经过上尧、南尧,就快到了……”母亲问他多少钱,他爽快地说:“五角钱!”

谈好价钱,他帮我们拿着行李,很熟练地将大件固定在后座右侧,小件挂在车把上,后座还有台布,以防顾客坐着不舒服,我则在自行车大梁上坐着。

他踩着自行车的中轴,飞身一跃,上了自行车,而且他的脚还没碰着我的衣服。到了南尧以后,向东经过三华里的上坡才能到达大东夼,男子又推了三华里的车,才将我们送到外婆家。

一路上很辛苦,直到帮我们卸下行李搬进家里,他连口水也没喝就走了。我望着这位大叔的背影,充满了对他辛勤劳动和付出的感动,也对这个行当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行车的速度快,带的行李也不少,于是“带座的”逐渐取代了“赶脚的”。

改革开放伊始,烟台车站、港口一片繁忙景象,真是一票难求。尤其是到东北的船票,都是提前几天托人,才能搞到一张或两张。

车站人满为患,天天有很多旅客滞留在车站广场和候客厅里,在这种情况下,烟台出租车生意出奇地好,各种奇形怪状的车辆齐聚车站、码头,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自己制作的地板车、自行车、脚蹬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大幸福摩托等等。

最忙的线路是长途汽车站到码头、火车站这些线路,客流以商贩为主,既有东三省的也有山东各地的,主要贩运的有花生米、大米、白面、各种杂粮、大樱桃等农副产品,这些商贩还真离不开出租车的帮助。

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也十分辛苦,一般每天凌晨两点到烟台港,迎接第一批从大连到烟台的旅客。吃完早饭,按照列车到达时间,再到火车站,迎接全国各地到烟台的旅客。下午是长途汽车集中到达烟台的时间,他们又汇集到长途汽车站,帮助旅客安全抵达目的地。

图文无关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租车中开始出现了东风牌三轮摩托车,烟台人给这种车起了个外号“兔子车”。

人们经常形容“兔子胆子小”,但是烟台这批兔子车胆量却很大,因为他们经常跑长途,只要旅客急需去的地方,他们都敢去,西至龙口、莱州,东至威海、荣成,南至即墨、青岛。也正因为没有考虑车和人的承受力,因此频繁出现险情和事故。

1979年第一辆出租轿车露面,出租车行业迎来了新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口出租车成主角,从1985年至1992年这段时间内,烟台市的出租车不少是进口轿车……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烟台市十分重视出租车的规范管理,出租车步入了正轨和发展快车道,也迎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

如今,经过多次的升级换代,烟台出租车型号和外观都是统一着装,驾驶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持有上岗证,乘客的人身安全有了保证。

外地来烟台出差、旅游、探亲的人都夸赞烟台的出租车好,的哥热情诚信,不愧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

来源 | 烟台晚报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