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昨天(12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3所高校的20余名师生带着思考走进朝阳区751园区,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金点子”。 记者 和冠欣摄
一个由老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在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实现蝶变?昨天,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举办“园区行”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3所高校的20余名师生带着思考走进朝阳区751园区,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金点子”。
锈迹斑驳的煤气罐、纵横交错的管道、德式风格的厂房……走进751园区,浓厚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今,煤气罐变成了发布厅,我们在管道上搭建起空中廊桥,厂房里经常上演T台秀。”751园区副总经理严明丹一边介绍,一边带领师生们打卡小柯剧场、751图书馆、79罐等园区特色空间。
火车头广场是热门打卡点。广场上,一列黑色的蒸汽火车静静停在铁轨上,旁边的车站已经被改造成机车俱乐部,聚集着很多机车发烧友。“这列火车已有近50年的历史,在工业生产时代,它曾一次次把煤块、重油运向751厂。”严明丹笑着说,如今它又有了新的功能——车厢里,复古的吧台、沙发上坐满游客,这里俨然成了一处歇脚、聊天的自由空间。“广场上还有一块空地,我们计划面向年轻人打造自由文化空间,大家想在这里做点什么?”严明丹抛出问题,希望听到师生们的建议。
“我发现,火车头前面排了很多打卡拍照的游客,园区能不能引入更多符合工业特色的元素,给年轻游客更多创作和分享的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研二学生周楚昱也爱拍照,她站在年轻游客的角度,希望园区开辟更多特色的打卡点。她说,在课堂学习中接触的更多是空间设计、功能定位等理论性知识,很少有机会实地了解园区的规划运营,“‘园区行’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入思考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和更新,思考园区如何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两位“园区行”导师也给出了专业性的建议。清华建筑学院副教授黄鹤建议751园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把减碳环保与文化相结合,设计环保可持续的文创产品,打造专属于751园区的品牌形象。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则建议园区开拓新公共文化空间,开拓微型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多种提升公众舒适度的空间,不仅游客会来参观,也吸引本地居民参与其中。
针对园区结合文化特色正在举办的戏剧嘉年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社社长孙凯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戏剧弥散在园区的工业气息中,释放出新的蓬勃生命力。我认为,751园区在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发展道路上,要保证剧本质量和观众接受度,不仅把戏剧艺术分享给刚入门或不了解戏剧的观众,还能让看出门道的观众以及行内人观赏到优质的剧本和演出。”
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处副处长尹杰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吸引高校师生关注文化产业,感受文化发展活力,增强参与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欢迎各位导师、小助教、体验官多多深入文化产业园区,发挥优势,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增强园区创新发展活力。”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自5月启动,通过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六大机制,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本次高校师生走进751园区参与的“园区行”活动即是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底前,将有近300名来自北大、清华等7所在京高校的师生“进驻”798艺术区等7家文化产业园区,沉浸式感受园区文化,为园区发展贡献“金点子”。(实习记者 何蕊 实习生 杨文君)
(原标题:化身“体验官”深入园区寻找灵感 高校师生为文化产业园发展贡献“金点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