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张群琛
“华北明珠”白洋淀生态系统显著修复,发现野生鸟类增加至25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北京援建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进展迅速,三所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迎来第一批入学新生;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提速,雄安体育中心计划将于明年完工,并成为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正在展翅腾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白洋淀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被称为“华北之肾”“华北明珠”。记者 常鸣/摄
雄安体育中心用上“反做法”
雄安体育中心、雄安游泳馆、雄安篮球馆,这三座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体育场馆并称“一场两馆”,未来这里将是雄安新区组织体育比赛以及周边市民健身运动的首选地点。据北京城建集团雄安体育中心副经理钟韧介绍,三座场馆在去年2月份同时开工建设,目前均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启动区的三座体育场馆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其中游泳馆内部采用了菱形结构,与水立方相似。目前游泳馆和篮球馆正在安装幕墙,而体育中心正在安装铝结构,此外体育中心建设的步骤与游泳馆和篮球馆不太相同。”
记者了解到,建设雄安体育中心时项目组采用的“反做法”在国内非常少见。钟韧解释,传统的体育场馆建设时先建造外围结构然后建造屋顶,而在雄安体育中心的建造过程中,项目组先在地面上将屋顶建好,然后将建好的屋顶提起,再建造体育中心的外围结构。“这样的做法可以提升项目施工效率。如果是先建柱子再建屋顶,那么项目的上下两个部分将分开施工;相反将屋顶建好后,项目组就可以同时建造支撑柱等其他结构,上下两部分同时施工,效率更快。此外,‘反做法’也可以让建筑更快地亮出形象,也更加节省材料。”钟韧说,体育中心将于明年竣工,建成后的体育中心将成为可以容纳3万人的大中型场馆。
依据规划,“一场两馆”所在的雄安新区启动区是新区率先建设的重点区域,承担着探索开发建设模式、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展现新区雏形等重任。同时,更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和国际金融开放合作区。
启动区指挥部建设推进一组组长牛群凯介绍,启动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共分十一个片区,当前在建项目超60个,工人超2.8万人。目前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启动区北部主次干路76.6公里、综合管廊32公里基本完工,水电气讯暖同步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三校”全部交付;科学园小学、西北部初中、西部高中等一批教育设施正在进行装修施工。
同时承接疏解功能初见成效。当前启动区在建疏解项目9个,中国星网、中国电信一期、雄安创新研究院项目主体全面封顶,正在开展外立面施工;中国华能总部项目主楼、中国中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国家能源项目正在开展土护降施工,国家电网项目已完成土护降施工。“计划到2023年底,承接疏解功能成效明显。中国星网、中国电信一期、雄创院项目相继完工,首批疏解人员将在启动区居住生活。”牛群凯说。
“三校项目”将迎首批新生
距离雄安体育中心不到3公里,就到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了。作为北京援建的“三校”交钥匙项目,今年9月份三所学校就将迎来第一批新生。
从南门走进学校,首先看到的是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德育展厅,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党委书记于鹏斌介绍,德育展厅的亮点是顶部的北京四中建校80周年时设计的标志,记者注意到这个标志虽然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是有“四中”与“八十”两种解读方式。
雄安校区的教学楼如何分布?于鹏斌对着示意图介绍,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校舍呈“L”状分布。学校南侧的是综合楼,西侧的教学楼分别是高中部、初中部、文科实验楼和理科实验楼。记者注意到,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等建筑并非孤立,而是由一个连廊串联为一个整体。
新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学校软硬件准备情况备受关注。于鹏斌介绍,目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确保学生优质的学习生活。特色课程方面,雄安校区与北京四中本部一样,开设了戏剧与合唱两门必修课;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登上舞台,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
记者了解到,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总建筑面积42615平方米,全校总共36个教学班,初中每班不超35人,高中每班不超40人,招生规模不超1350人。教学楼内设置了中、小教室,学习讨论区和教师讨论区,可满足不同课程、不同层级和不同场景的教学模式需要。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还设置了录播教室,综合楼内设置了学术报告厅,方便后期京雄两地进行教学业务探讨和交流。于鹏斌特别提到,北京四中的首任校长王道元的家乡就在保定市安新县。
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58种
离开热火朝天的雄安新区启动区,来到水清草茂的白洋淀。经过治理,白洋淀的湖水清澈见底,几只白骨顶鸡钻进水面觅食,它们在水下的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而水面上方的木栈道上,往来游人络绎不绝,来自北京的李先生一家经常来白洋淀旅游,他说:“白洋淀经过治理之后水质好了很多,水鸟越来越多,每次来都能看到不同的鸟类。而且码头那里也有崭新的游船,既有电动的,还有手划的,‘华北明珠’太美了。”
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总面积约为360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白洋淀湿地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扩大物种种群、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华北明珠”。
白洋淀之所以美,“水”和“鸟”功不可没。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新县人,安新县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刘冬梅守护了白洋淀30年,她也亲眼见证了白洋淀的改变。2017年前,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至Ⅴ类重污染,通过下大力气治理,其后每年上一个台阶,2021年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为近10年最好水平,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刘冬梅介绍,白洋淀湖泊的水质变好,首先是治理白洋淀上游的污染企业,其次是为白洋淀内村庄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现在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后不再排放到白洋淀内,水质自然越来越好。”
水好了,鸟类自然就来了。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检测站工作人员李毅介绍,作为东亚和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途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白洋淀过境栖息、生殖繁衍。为做好鸟类保护工作,在白洋淀内及周边划定了9个鸟类栖息地,采取“技防+人防”的方式,全面落实封控区封闭管理。在技防建设上,鸟类栖息地安装了智慧监测系统,前端监测和后端智能识别,记录鸟类活动情况,也保护鸟类不被打扰;在人防建设上,建立了鸟类栖息地保护巡查队伍,联合大学科研力量,鸟类保护摄影专家,基层组织和民间爱鸟护鸟志愿者队伍,强化宣传巡查,共同做好鸟类栖息地监测保护工作。
“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以青头潜鸭为代表的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李毅介绍,截至目前,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58种,较新区成立前增加了52种。其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青头潜鸭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5种,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级别和其他鸟类20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已连续17年在白洋淀越冬栖息;从2020年至今,持续监测到十余万只骨顶鸡和野鸭在淀内越冬。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份,鸟类摄影师在对雄安新区白洋淀青头潜鸭监测时,拍摄到了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活动的影像。今年6月27日,鸟类摄影师再次拍到青头潜鸭雌鸟在白洋淀共同活动影像,表明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已经形成稳定种群。白洋淀已经成为青头潜鸭的家与繁育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