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专家观点:“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5月8日至11日,辽宁省党政代表团赴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学习考察,6月19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近日,围绕“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主题,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部分专家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资料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我国东北三省一区地缘山水相连、资源禀赋相似、人文历史相近、经济联系紧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避免同质竞争,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更有利于推动落实东北担负的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与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产业分工与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边境区域开放治理等重点领域,梳理并细化交流合作事项清单,按照合作需求的轻重缓急,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抓紧共商共建东北陆海新通道。随着海参崴内贸港口的开放,需要尽快研究辽宁沿海港口与吉林新出海口的功能分工与合作,形成东北港口群布局优化和陆海联动效应,为东北高水平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是加强新能源汽车等风口行业、纺织服装和电子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合作。推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传统燃油汽车基地转型升级,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零部件生产,发挥跨境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吸引和承接南方纺织服装、电子组装企业及加工贸易产业的有序转移;三是依托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中心城市及其与周边形成的都市圈,开展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合作共享;四是推动三省一区联合研究,共同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东北振兴财税优惠政策,比如“两个15%”的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和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按15%税率征收),以提升东北地区引资引智的吸引力;五是建立由三省一市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的新型东北振兴智库,以形成高质量的东北振兴研究成果和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政策诉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认为,2020年以来,随着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提出,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构建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塑造东北地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从而提升东北地区的内生动力以及提升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水平。

2003年,中央提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启了东北振兴的序幕。长期以来,东北各地区缺乏顶层协调是制约东北振兴的重要因素。东北地区在推进一体化方面,既无共识,也无行动。区域一体化水平低也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发育。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对落后和人口流失显示了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东北地区迫切需要构建发展新机制以实现全面振兴的新突破。推进东北地区一体化是必然选择。

关于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做出了榜样。2003年,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率团访问沪苏两地,以行动凝聚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顶层共识,开启了“长三角元年”。2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通过定期会议工作机制打破行政边界,不断创新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创造了有为政府推进有效市场建设以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范例,塑造了长三角地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推进东北地区一体化是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年5月,辽宁省党政代表团赴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学习考察,为东北地区推进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契机。东北地区应当以此为契机,凝聚一体化发展的顶层共识,建立三省一区主要领导定期会议工作机制,构建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机制,这也是东北地区谋划落实“五大安全”战略的制度保障。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伟认为,新形势下,东北三省一区进一步深化合作意义非常重大。近日,辽宁省制定出台《工作方案》,这是东北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东北地区在功能定位、区位特点、要素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特征、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城市间既有相互关联性,又有各自比较优势,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要相互合作,又存在利益冲突和利益摩擦。东北区域非常有必要在“五大安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营、人才科技、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利益矛盾问题,推动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共赢发展。下一阶段,区域合作的重点就是要深入落实好《工作方案》,推动东北三省一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担重任、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打造区域合作的升级版。由此,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上,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的政策协调机制。梳理各城市现有地方性政策法规,在内外税收统一的大背景下,减少各城市在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的差异,协调招商引资政策,避免因过度优惠政策而导致的市场不公平竞争。建立政策制定过程的地区间协调机制,一个城市制定政策时,必须征求相关范围内的其它城市意见,防止对其他城市造成政策冲击。

第二,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主要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问题,主要形式是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在项目投资建设中,可以考虑实施产权分税制,谁投资谁受益,企业注册地和投资地均有权分配一定的地方税,切实解决地方政府对于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再如,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关城市可以根据本区域基础设施的比例确定本地分担的建设成本。在城市间利益协调的相关环节,都可以比照此例,设计利益分享机制。

第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在区域合作中,资源可能会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其它区域可能会受“虹吸效应”影响,逐步沦为发展边缘区。部分城市也可能在合作中面临环境、资源等方面利益受损的风险。当出现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代价来增大整体利益的情况时,应该坚持受益方对受损方的利益补偿原则,对于通过市场机制条件仍然不能形成补偿的损失,应该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协议提供各种形式的利益补偿机制,规避因此带来的合作破产风险,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例如,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同治。

第四,建立本地政府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共享机制。主要解决区域内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利于各方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加强协调配合。例如,很多地方行政许可系统与市场主体信用系统、市场监管体系缺乏统一的平台,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和联动,不利于事中事后监管。再如,税务部门信息显示一些企业已违法,但工商部门信息显示却仍是优秀企业。地区间信息共享更是远未实现。

第五,建立企业在不同区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争端调解、解决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投诉、调解、仲裁机制,形成以市场主体为核心的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打破市场壁垒的监督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认为,东北三省一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连,开展区域交流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和重要的意义。当前,东北全面振兴正处于攻坚克难、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东北三省一区需要加强走动、扩大共识、相向发力,发挥各自互补优势,避免地区间恶性竞争,共同做大高质量发展的“蛋糕”。

为此,东北三省一区可借鉴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进展。主要包括:一是共同争取得到中央强有力的支持,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平台为牵引,在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二是共同开发生态资源,把生态旅游、优质农产品和绿色电力打造成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小三样”。三是共同营造“大改革、大开放”氛围,找准体制机制的关键点位抓改革,构筑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关键平台谋开放,改变外界对东北的刻板印象,塑造区域发展新形象新气象。四是共同探索一体化新机制,在产业协作、优质公共服务共享、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等领域要制定实施方案和合作清单,力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能通尽通,把区域一体化发展转变为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五是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篇章。

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乔军认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石化及精细化工、医药制造、食品制造以及国防工业等重要产业基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应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加速推动东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已延伸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包含了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体系,它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更是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东北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途径和重要举措。

东北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加快推进东北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二是加快拓展东北地区融合创新应用,加强工业互联网在装备、能源、电子、冶金、石化、矿业等行业融合创新;三是加快壮大东北地区创新发展动能,推动建设一批跨地区、跨行业重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四是加快完善东北地区产业生态布局,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能力;五是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叠加效应,使之成为带动区域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和动力源。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和纽带,集中力量打造东北产业链的长板,形成更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推动东北地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爱丽认为,近日,辽宁省委审议通过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持续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的七大重点任务,并将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彰显了加快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携手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政治担当。其中,深化国家粮食安全的合作意义重大。

2022年,东北三省一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26.55%,超过1/4。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地的中国东北平原,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使命。携手共同打造“东北粮食安全特区”,强化东北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的必由之路。一是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携手推进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协调加工企业向东北粮食主产区布局产能,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强化粮食生产科技合作,携手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垦地合作”,充分发挥北大荒集团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携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夯实粮食生产产能基础。四是建立抓粮种粮利益补偿机制,携手争取加大国家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地方增收、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通过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健全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切实有效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认为,在党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二十年之际,推动东北三省一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既是打造东北振兴新引擎的当务之举,也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长远之计。

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一直以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东北地区有效整合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新时期,面对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重任,需要更多地注入共享、协作与创新体制与机制要素,深化三省一区交流合作,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

东北三省一区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合作空间,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径,围绕加强产业配套,协同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延伸拉长产业链,做好“点对点”合作。要在深化项目资本融合取得新突破,共同谋划建设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并依托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携手建设一批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要强化制度改革创新集成,共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赵球、张超、闫莉|编辑:中国日报辽宁记者 吴勇)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