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黄玉玲)4日,中国气象局举办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回顾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高温过程多、极端性显著,我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5月28日至6月5日是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较常年偏早16天,主要影响上海、云南、四川、安徽、广东等15个省市,云南巧家等70个站突破历史极值。6月21至30日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华北地区高温极端性强,北京汤河口、天津大港等22个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黄玉玲摄)
预计7月上旬京津冀等地仍多高温天气
(资料图)
发布会上,气象专家针对近期高温天气,回答公众关注热点。从6月中旬开始,华北等地就一直持续高温天气,未来又将持续。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表示,今年6月中旬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影响时间偏长、强度明显偏强。其中,6月21日至24日京津冀等地高温天气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40以上高温范围广,为华北地区近10年来6月最强高温过程。在此次过程中,京津冀、山东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达40~41,最大值为41.8,出现在北京怀柔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共有21个国家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49个国家站突破6月极值;北京观象台在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连续3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22日41.1,23日40.3,24日40.0)。
预计7月上旬京津冀等地仍多高温天气,5-7日,京津冀、汾渭平原及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9~41;8-9日,华北南部、汾渭平原、河南北部等地还将有明显高温天气。
张恒德建议,公众在高温时段非必要不外出,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外出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开中午太阳直晒的最热时段,并随时补充水分。若有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补充电解质,并视情况及时就医。企事业单位需重点关注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增加轮换。另外,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引起血压不稳定,或感冒等不良的健康影响。
建议做好防暑降温、电力调度、户外施工安全保障等应对措施
发布会上,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作出了气象服务提示建议,需防范强降水、强对流及次生灾害。东北、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部、新疆西南部阶段性强降水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强对流天气灾害风险较高,松花江、嫩江、辽河、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雷、防雹工作,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在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保障等方面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七月还需防范华北黄淮等地高温的不利影响。贾小龙提到,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南东部、新疆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建议做好防暑降温、电力调度、户外施工安全保障等应对措施,特别要注意保护户外工作者、体弱者的身体健康,防范高温危害。7月起正值暑期,公众户外出游需求增多,建议关注儿童涉水安全教育,谨防溺水事件发生。
面对即将到来的连日高温,张恒德提醒,高温将导致用电和能源需求急剧加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升高,在户外活动可能发生中暑或热射病。建议电力部门规划好能源调度,做好用电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保障措施;北京北部、河北东北部等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建议做好林火防范和监测。5-8日,京津冀、黄淮境内京港澳、大广、京沪等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路面温度可达55~62,建议重点关注由路面高温导致的车辆爆胎、自燃等事故。此外,受湿热天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力负荷也将逐渐增高,建议提前做好电力供应保障。
今年盛夏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
现在正值学生暑假的开始,从今年夏季的天气气候特点来看,学生出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贾小龙表示,暑期7、8月份是盛夏季节,是旅游旺季,也是我国主汛期关键时期。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高温热浪、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较重。
贾小龙提醒,学生暑期出游,需要更多关注目的地天气气候资讯,掌握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高温天气下,建议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暑防晒和降温措施,备足饮水,尽量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要避免在暴雨、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山区和不熟悉水域。
据悉,国家气候中心正在积极推进“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工作。2022年,全国共有37个县市或区域成功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气象专家表示,避暑旅游去处很多,比如高海拔地区,青海、西藏等地,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适合避暑和观赏自然风光;还有滨海城市,有海风的吹拂、海水的清凉;再就是山区、森林公园等,植被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拥有清凉的气候,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