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惠民保2023:保障升级持续拓面,短期内不会“凉凉”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2023年,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当口,各地城市惠民保迎来了又一次的发售,在经历三年疫情,以及部分地区医保基金承压的影响之下,民众对惠民保的定位逐渐由“锦上添花”改为“雪中送炭”,以上海“沪惠保”为例,自5月9日投保窗口正式开启,仅开售8小时参保人数就突破了100万,截止5月18日,不到十天时间,参保人数突已破300万,市场反响火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惠民保的产品设计以及保障范围是否真的有所迭代升级,这样一款政策性保障产品又适合哪些人群,未来又能走得多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探究竟。

1

惠民保的迭代升级

自2020年惠民保多点开花迎来真正的产品元年以来,伴随近年来的不断迭代探索,惠民保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健康保障服务的一张名片。为了给更多居民传递保障的温度,2023年各地惠民保依然以极大的诚意,通过获得感、体验感升级的形式持续扩面。

1.1 不断升级的“获得感”

在今年已问世的200余款惠民保产品中,多地纷纷选择在不增加保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保障水平。以“沪惠保”为例,2023年该款产品保费没有涨价,并着力在起付线、保障范围、购药权益等方面,为投保人的“获得感”做了进一步升级。

首先是起付门槛降低,将住院自费医疗费用的免赔额由2万元降低为1.6万元,显著扩大了参保人群的受益面,对无理赔且连续续保的投保人,更进一步设计了阶梯性免赔额的优惠

图1.”沪惠保”产品示例

二是扩展保障范围,拓展特定高额药品保障责任,将药品种类增加至36种,覆盖了主要的高发病种,并涵盖部分罕见病种。

图2.药品购药权益示例

不同于“沪惠保”维持保费不变的策略,深圳惠民保今年更贵了,也更强了。

今年深圳惠民保保费由38元调整为88元,以补充医疗保险代替初代的重疾险方案,从保障幅度、保障范围等方面都做了升级优化。

针对医保内的治疗费用,深圳惠民保较去年提升了10%的报销比例,但免赔额也从1万元提升到了1.6万元;针对医保外的医疗费用,相较于原重疾险仅提供住院自付费用保障,今年深圳惠民保的责任范围涵盖了住院、门诊特定病种,包含国谈药品费用以及在符合规定的双通道药店发生的上述医疗费用,赔付比例也从70%提高到80%。针对罕见病、特定药械等特殊情况,添加了相应的保障方案,打造了“港澳药械通”保障的大湾区特色。

图3.”深圳惠民保”产品示例

1.2 自助赔付的极速体验

除了“获得感”不断提升外,各地惠民保也在不断致力于通过系统迭代优化、理赔流程升级,全方位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在系统端,各地惠民保共保体通过与大数据中心、医保中心、支付结算中心等多方联动,推进全流程系统接口数据交互,实现理赔线上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根据2021年沪惠保理赔服务报告显示,上海“沪惠保”结案率高达 99.7%,平均结案时间仅2.4个工作日,极大地减少了客户等待时间;此外,数据显示广州“穗岁康”惠民保一次性提交材料完成理赔的案件也占到了 93%,有效提高了参保人的理赔便捷度。

在理赔端,建立专属专业理赔服务团队,支持广大投保人通过多种渠道办理理赔业务:在线下,支持通过电话联系保险服务专员,为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人士协助理赔申请;在线上,可通过移动端在自助平台拍照上传各类单证进行理赔申请,并且支持为未成年子女以及家中老人代为办理提交,各家保险公司的志愿者也会根据需要,亲赴现场协助被保险人通过移动端发起理赔申请。

2

逐渐清晰的客群

第一类人群:无法参保的老年人、既往症人群。作为高龄老人,通常购买商业医疗险需要高额保费,且更不必说多数老年人会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根本无法购买商业保险,那么对于他们,惠民保就是最好的兜底选择。对于不幸得过癌症、脑中风等比较严重疾病的年轻人、中年人,在商业医疗险无法投保时,惠民保也成为了他们的刚需。

第二类人群:商业保险中不含相关保障或含有除外责任的人群。针对部分购买过百万医疗,但责任内保险不包含院外购药、CAR-T等高额治疗费用的人群,可以选择惠民保进行保障补充。对于过去有体况、购买的医疗险含有除外责任的人群,惠民保无疑是一道重要的健康保障防线。

第三类:定制化产品下的专属被保险人群。由于部分地区从居民健康需求角度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惠民性保障产品,因此惠及的群体也产生了差异化特征,例如:北京推出的惠民系列产品——惠她保,专为保障女性特定恶性肿瘤所定制,所覆盖的均为在京缴纳医保的女性群体;而2023年度广州“穗岁康”新纳入了在该市南沙区就业、居住和就读的香港、澳门居民,也充分响应了大湾区新市民群体的投保需求。

3

惠民保趋势洞察

3.1 产品的延续性有所保障

产品延续性可以保障,短时间内惠民保不会下架。从同业交流来看,即使当前惠民保定价十分亲民,导致部分承保出现亏损,但大体上,仍多为80%-90%的赔付率,呈现“保本微利”的运营状态。由于客户基数较小、保费仍存在上涨空间,惠民保还远没有到“死亡螺旋”的阶段。

由于惠民保的最大意义在于政府站台,将原先一部分医保可以统筹完成的任务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运营,因此中短期来看,该类产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并不会因为营收问题存在停售的风险。

3.2 保障范围、产品获得感会持续升级

根据中再寿险与镁信健康联合发布的《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中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年上线的48款续保产品与前一年相比,仅有14.58%的产品提高了价格,而在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的情况下,58.33%的产品通过增加特药责任的药品数量扩大保障范围,10.42%的产品增加了特药责任。2022年各地特药保障范围也持续扩大,以上海“沪惠保 2022 版”为例,其在原有国内21种特药保障的基础上扩展药品至25种,适应症由原来的17种扩充至23种,进一步满足群众急需的高额药品保障。

图4.《中国惠民保业务发展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

基于趋势来看,未来惠民保的保障内容将持续丰富,保障范围也或将从单一医保内或医保外走向医保内外兼顾,并且特药、罕见病覆盖面将继续扩大,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

3.3 覆盖人群逐步升级,产品粘性不断增强

随着参保政策的牵引,产品的覆盖人群会逐步升级,产品粘性也将不断增强。一方面,从产品条款不难看出,惠民保旨在通过连续投保的优惠激励,引导投保人逐渐建立起按期续保的习惯;另一方面,惠民保也将通过健康管理等切实的增值服务提高民众的产品粘性。惠民保作为大病医保的衔接和补充,由于产生理赔的情况较少,致使大多数人在购买后,仅有较低频率与保险机构发生交互,这也导致目前大部分未出险的健康体甚至亚健康体投保人的获得感并不强烈。

为此,各地惠民保将持续优化增值服务质量,通过为不同健康情况的人群升级服务,以提高投保人的获得感:为健康体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健康讲座、智能硬件检测等服务;为既往症患者提供药品援助、多学科会诊(MDT)、术后随检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的健康服务,在提升患者对先进医疗技术的可及性同时,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感,形成较强的服务效应。

结语:相信在政策支持下,通过惠民保产品在保障范围、服务体验等方面的迭代升级,这款保证性惠民产品会走的越来越远,迎来更多客户与产品的“双向奔赴“。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