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快资讯丨【地评线】彩云网评:莫让文化传承止步电子技术


(资料图)

相关内容网络截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云南丽江,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因姓氏太罕见,无法在信息系统中输入显示,给村民们带来了种种不便。为了能够在城市中顺利生活,全村老少集体改姓“鸭”。这一改引发无数网友的不满,大部分网友纷纷表示古老的姓氏需要延续,要考虑人性化,以人为本。

姓氏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这些罕见的姓氏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家族的符号特征,更记载着他们的来源、信仰甚至留有美好的寓意。虽说全村改姓是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但是罕见姓氏的传承被信息化生生打断也实在是不应该。技术本该为美好生活赋能、为传统文化插上发展的翅膀,单从改姓这一事件来看,倒还真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生僻字一直是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中的“老大难”。据统计,全国约6000万人名中含有生僻字。而且,不仅是姓名,有些地名也面临这样的无奈。此前媒体报道,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北苑街道芝尔庄也曾两次改名。最早叫“贝亅(zhī)尔庄”,因无法输入转而用“则”替代。当地居民认为“则”与“贝亅”字意不通,无法让族人后代全面了解家乡,也没有归属感,最终用同音字“芝”替代。生僻字“罕见”但是并非不用,而且有些生僻字的内涵和意义有无可取代的“大用”,以牺牲一个“姓氏”“地名”来成全所谓的“方便”,长此以往,留给我们的只会是文化遗憾。因此,无论是从来保障公民的正常权益还是传承保护汉字文化考虑,让这些生僻字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留下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去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标准(GB 18030-2022),新增1.7万余个生僻字,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生僻用字。虽然只是新增了1.7万,但是我们看到社会的关注以及有关部门具体的行动,对于因生僻字影响正常生活的人来说,更是一个好消息。正如,云南丽江全村改名事件中的村民表示,但是如果有机会、有可能,他们还希望回归nià姓,不能丢掉老祖宗传承的宝贵姓氏。言外之意,也提醒有关部门不仅要做好生僻字的系统“扩容”工作,更要做好姓氏、地名因罕见被修改后的“恢复”工作,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让他们重获自己的姓氏。

“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引发社会关注是一件好事,它反映出我们语言文字工作中仍有不足,更从舆论中看到网友们对中华文化保护的意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秉持一个观点:科技永远是为文化传承发展服务的。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