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恒瑞医药的2022,比想象中的更严峻|天天新要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Mc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导语:如果恒瑞医药还是无法摆脱这种快速复制一个"me-too"产品的路径依赖,其长期发展的天花板就肉眼可见了。
2023年4月21日晚,恒瑞医药(SH:600276)发布2022年财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2.75亿元,同比减少17.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06亿元,同比减少13.77%。 这是自2021年以来,恒瑞医药连续第二年呈现收入与净利润双下跌的局面。
在财报中,对于业绩持续下降,恒瑞医药给出的解释分别是:仿制药集采、创新药的医保谈判、疫情导致的医疗机构业务量缩减。
此前,市场预期恒瑞医药的仿制药销售金额被集采充分压缩之后,最大的利空将被逐步释放,但是从这份2022年的财报来看,可能还没有这么乐观。 销售端出了问题在财报中,恒瑞医药披露,2022年创新药销售金额为81.16亿元,此前恒瑞医药并未明确披露2021年或者2020年的创新药销售金额,所以无从准确判断增长速度,但是从几个主力产品来看,最多有微弱的正增长。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主力产品抗PD-1的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情况。 2021年,在100张床位的规模以上医院,卡瑞丽珠单抗的采购数量合计为44.27万瓶,按照2928元/瓶的价格计算,销售金额约13亿。
2022年,在同等统计口径下,卡瑞丽珠单抗的采购数量为46.74万瓶,增长幅度仅仅为5.6%,昔日国内市场PD-1销售金额第一的铁王座已经拱手让人。 同样在2022年,同样在疫情影响之下,同样面对医保对价格的压制,有竞争对手的PD-1单抗国内增幅达到66%,销售金额也超过恒瑞医药。 此外,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麻醉业务线,2022年收入33.36亿,相比于2021年锐减32.15%,对此,恒瑞医药在财报分析中的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医疗机构业务量缩减"。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疫情导致入院人数减少,手术数量减少,最终导致麻醉药物使用量减少。
但是,同样经营麻醉药物的人福医药,同样在疫情影响之下,其2022年的麻醉药品实现收入58亿,同比增长11%。 仿制药集采、医保谈判、疫情,这三个因素对所有药企的影响程度,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仅仅将收入下降归咎于以上因素,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无法解释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增长。
可能,恒瑞医药昔日引以为傲的"销售能力",也在出现变化。
恒瑞医药历年销售人员数量 根据恒瑞医药的历年财报数据,其销售人员数量在2020年底达到17138人的峰值,在随后两年内开始大幅裁撤销售团队,在2022年底最新数字为10392人,累计已经减少约7000人的销售人员,裁员率约40%。
在大量仿制药进入集采之后,裁撤销售团队固然是正确的战略,但是很显然,销售队伍的战斗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人员数量不能和质量绝对挂钩,销售还受到市场战略、入院策略、内部体系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无法从财报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PD-1这样的战略性大品种都无法守住,说明恒瑞医药的昔日"销售铁军",在国内已经不再是独一档的存在。 留不住的高管团队
在整个2022年,恒瑞医药的高管离职频率有点高。 2022年2月25日,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月红女士辞职;张月红女士自2018年12月起在恒瑞医药任首席人力资源官。 2022年4月12日,恒瑞医药副总经理邹建军女士辞职;邹建军此前曾在德国拜耳和美国新基医药工作,负责医学事务相关岗位;2015年,邹建军加入了恒瑞医药,历任首席医学官、副总经理。 2022年10月10日,恒瑞医药副总经理陶维康先生提交辞职报告;陶伟康在恒瑞医药工作已近8年,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CEO,是恒瑞医药PD-1研发的功勋高管。 2022年12月4日,恒瑞医药副总经理、首席医学执行官(肿瘤)张晓静辞职。 外界无法准确知悉上述高管的离职原因,但是待遇低于同行,很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
从2022年财报内容来看,恒瑞医药应该在2022年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高管减薪,几乎所有高管的薪酬都是下降的。 比如,2022年全年在职的副总经理张连山,全年薪酬为309.69万元,较上一年减少127.86万元。 要知道,在资本疯狂涌入生物医药行业的这几年,随便一个创业Biotech公司的高管,薪资可能就轻松开到这个价格,对于一个3000亿市值的老牌医药公司,这个薪酬未免太没有竞争力了。 在2022年离职的恒瑞医药高管中,很多都转投了其他竞争对手,比如原副总经理邹建军去了君实生物,原副总经理陶维康去了齐鲁制药。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邹建军在君实生物的薪酬为432.48万,高于同期所有恒瑞医药的高管,此外更有300万股的巨额股权激励计划,相比之下,其在恒瑞医药任职时,持股仅仅28万股。 要留住高级人才,恒瑞医药还得下点血本才行。 中层也在流失
除了高管团队,恒瑞医药的骨干研发人员,在2022年也表现出很不好的流失趋势。
根据2021年的数据,恒瑞医药在职员工中,有博士648人。 但是2022年的数据,恒瑞医药的在职博士数量不升反降,只有579人;同时,恒瑞医药进一步披露:2022年公司共引进600多名核心人才,其中100多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也就是说,在新引进100多名博士的情况下,博士人数整体还减少了69人,这意味着2021年在职的648名博士,大约有170人离职,离职率26%。 在生物医药企业,博士一般都是所在部门或者小组的研发骨干,有人离职虽然也是正常的,但是26%的离职率,还是稍微有点高了。 山寨版的DS-8201是救世主吗?
在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序列中,昔日的旗舰产品PD-1已经初现销售颓势,那么恒瑞医药的下一个旗舰产品是什么?

是最近非常火热的SHR-A1811吗? 如果DS-8201在中国坚持"维护全球定价体系",如果恒瑞医药的销售铁军还能保持过往一贯的给力表现,这款药物的商业化表现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除了包括一个环丙基在内的少量修改之外,这个产品是对DS-8201的像素级致敬。 如果恒瑞医药还是无法摆脱这种快速复制一个"me-too"产品的路径依赖,其长期发展的天花板就肉眼可见了。
一方面,这种"me-too"产品出海挣美元的概率很小,如果只能在中国市场刨食,在医保谈判的价格压制下,想象空间只能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me-too"战略并不总能保证成功,比如PD-L1/TGF-,这个曾经在国外大放异彩的双抗靶点,目前在全球范围已经几乎陷入沉寂,而恒瑞医药作为跟进最为积极的中国药企之一,仍然有十几个PD-L1/TGF-相关的临床试验在推进,后续结果如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期待恒瑞医药做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大药"。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