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以来,大A走势还算给力,最近几日,沪指更是剑指2022年7月1日的高点。股市赚钱效应不错,部分买了股票的基金也跟着沾了沾喜气。 尽管各指数呈反弹趋势,但板块和个股表现差异化却很明显。A股的赚钱逻辑年年不同,去年刚搞懂的板块和炒作逻辑,今年又变了。其中,以中字头为代表的大盘股,以人工智能、ChatGPT为代表的题材股成为近期市场焦点。 押中赚钱赛道的基金经理重获青睐,基民为此拍手叫好;而大多数泯然于众的基金经理,又被遗忘了。 不禁要感叹一句,基金经理的轮动速度,比A股还要快,比娱乐圈还要猛! 被动型打败主动型 这波反弹中,你有赚到钱吗?复盘新一季度的基金表现,就像A股的板块轮动一样,几家欢喜几家愁! 翻阅iFinD的统计,截至2023年3月31日,按照中位数来看,股票型基金收益率达到3.75%,表现虽然逊色于沪指,但却领先于创业板。 权益类基金中,蔡嵩松旗下一款产品——诺安积极回报混合A取得佳绩。根据3月23日晚间披露的信息,该基金近期连续大涨,以49.9%的收益领涨于权益类基金。 此款基金的收益也归功于近期再度大火的半导体行情。此外,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热点板块,也抬升了相关基金的收益底线。 不过,今年市场出现了一个少有的现象:被动型基金整体打败了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指数类基金一季度收益达到6%左右。 以ETF为例,回看一季度,wind统计显示,一季度有近八成ETF产品实现盈利。相对大盘而言,有超过三成ETF产品涨幅赶超沪指。 与权益类基金相比,ETF风险没有股票型基金高,自然收益率要低于它才合理。但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赛道大火之时,被动跟踪市场的指数表现却十分出彩,刷新了人的认知。 如果拉个收益率榜单,根据Choice的统计,游戏、云计算、大数据等主题ETF基金表现优异,普遍在40%以上。即使拉长时间,近1年、2年期的收益也是可圈可点。 根据证券时报的统计,自2022年9月份以来,ETF规模已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总规模达到16355.55亿元,资产净值再创新高,相比去年3月的低点增长近20%。 有评论指出,ETF规模屡创新高的现象背后,代表着ETF在国内市场逐步成熟,同时被更多的投资者所认识与接纳。另外,ETF规模的持续增长,也意味着场外资金正积极借道ETF产品入市。 公募基金这朵浪 过去,在理财产品刚兑性质导向之下,去银行买理财对于居民的收益更具确定性,银行通过理财吸纳存款、赚取表外收入的模式相对单纯且确定性高。 然而,在刚兑条款打破之后,银行类理财管理能力不及预期,叠加居民的心态,让中国资管市场上见证了资金大搬家的戏码。 每过几年,全球货币政策就要经历一场巨变;每过几十年,科技就会淘汰掉大批落后产能;市场还时不时夹杂着地缘政治的风险。过去几年,多变且复杂的外部环境,给资本市场带来巨震。 对于“看天吃饭”、靠运气赚钱,还要日防游资夜防量化的股民们而言,赚钱更是难上加难。 在众多不确定性事件之中,这些年公募基金却迎来了快速发展。 自1998年公募基金在国内兴起以来,目前市场总规模已经突破26万亿。2022年,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全年规模增长接近5千亿。目前,全市场基金数量1万多只,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对比之下,根据中国理财网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较年初下降4.66%。 聚焦当下,虽说中国公募市场还不尽善尽美,但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与机制完善的并存时期。在不久的将来,公募基金规模赶超理财市场,是一件大概率确定性的事件。凭借起点低的特点,公募基金市场也将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蓄水池。 从种类演变上来看,从最基本的货币基金、指数型基金、纯债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到如今的FOF、REITS以及专属个人养老方面的基金。 公募基金不仅涵盖了不同风险等级及收益的品类,定向功能性的基金在未来也会越来越多,而更多的产品也决定着能够匹配不同财富规划的人群。 从最初几家老牌公募的角逐到如今国际机构的扎堆蜂拥而入,市场玩家的增多,对于基民来说是有利的。 竞争可以带来费率的降低,可以带来模式和服务的升级,未来,谁的投研能力强、谁的服务好、谁的费率低,谁就能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一个在美国公募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约翰·博格创办的先锋领航基金,以其另类的投资模式推动了整个公募界的进化。 熟悉的人都知道,先锋领航的基金没有固定管理费率,在扣除运营成本与人员工资之后,所有盈利都计入基金资产,被基金持有人所享有(基金持有者就是公司的股东)。 此外,国内过去两年热炒的基金投顾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尽管它像ChatGPT一样还在进化,但传递出来的大类资产的配置、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个人财富规划的匹配等都值得个人投资者借鉴。 何时能赚到钱? 理财市场面临的困境是,投资者刚兑思维和全面净值化的矛盾;基金市场面临的困境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老问题! 中基协曾发布过一份报告,持续20年的追踪数据显示,尽管偏股基金20年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18%,但基民却买了个寂寞。20年间,基民持有期收益率趋近于0,甚至亏损。 正常吗? 如果了解一下前车之鉴的美国,这个现象很正常。 1980年之前,在传统卖方主导的靠销售拉动的模式中,基金公司关注的是基金的认购费和交易收佣金,基民赚不赚钱,他们并不在意。 这也就造成,基金公司靠卖基金赚得盆满钵满,但美国基民的赚钱能力却很一般。1929年至1980年,这50多年里,美国基民几乎没赚钱。 后来,当基金公司运营模式从卖方转变为买方思维后,他们才开始真正以能为投资者赚到钱为荣,日常投顾工作的开展也是优先考虑怎样为客户赚到钱。比如,前文提到的先锋领航,通过降低费率、让投资者成为股东等方式。 在他们主导的买方投顾这种模式中,投和顾同样重要。 投研,考验的是基金公司的赚钱能力;照顾,相当于投喂给基民教育,告诉他们市场研判、投资逻辑、操作手法、不要追涨杀跌等等。这些也是现阶段国内很多基金公司正在做的努力。 除了基金公司与基民之间的矛盾以外,公募行业也存在业绩与规模之间的矛盾。 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之内的规模增长是锦上添花;能力圈之外的规模增长是火上浇油。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就曾指出,基金经理在管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旦规模过大,会给基金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业绩下滑。此外,中国单一产品的平均资产管理规模大幅度低于全球市场。 至于这个时间需要多久,麦肯锡指出,大概5-10年!未来公募基金的几大趋势: 1.零售资金将是公募业务未来最重要的新增资金来源; 2.竞争与合作并存; 3.养老金体系结构化改革将带来一二支柱委外和养老金三支柱机遇; 4.权益产品和固收+产品将引领市场增长,资管机构将持续推进产品策略多元化; 5.中国公募基金全球化投资将进一步加速; 6.行业局部马太效应将加剧。 这些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