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全球市场。
根据最新的出口数据显示,服装、家电、家具这三个外贸出口的“老三样”,如今已经被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取代。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加持下,今年一季度,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引领下加速出海,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企业,也相继“寻梦”海外。
今年5月,比亚迪即将落地欧洲的消息传出,多个欧洲国家或力争吸引比亚迪落地;7月4日,上汽集团宣布将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目前正在进行选址工作。
与整车厂步调一致,动力电池、充电桩等零部件制造商与服务商,也开始了出海的航程。今年2月,宁德时代表示已接受美国福特公司合作邀约,将为其在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充电桩企业盛弘股份的多项产品已获得欧盟等认证并已导入海外市场。
8月22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NASDAQ:NAAS)发布公告,拟全资收购在瑞典市占率22%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提供商Charge Amps,迈出了中国充电服务品牌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远超全球其他市场。无论是整车还是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都纷纷布局海外。”一位从事新能源出口的专业人士透露。
从整车到锂电设备、充电桩……中国汽车产业链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从新能源整车到全产业链
一位在长安汽车海外市场工作多年的销售人员方远(化名)仍在感叹,中国新能源市场在海外的快速发展,超出了他过去多年对于海外市场的认知。
“以往我们整车出口的主力市场是在中东、拉美这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方远表示。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为201.5万辆,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热销,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攀升至311万辆。
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也成功超越了日本,首次成为全球出口量第一的国家。
而随着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步伐的提速,全产业链也紧紧跟上,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海外的新趋势。
在全产业链布局上,出口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零部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位居全球前列。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金额达到1097.9亿元,增速达94.3%。
在欧美电动汽车高补贴、海外储能市场锂电需求井喷等因素的推动下,以欧洲、北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正成为动力电池新的增量市场。目前,包括宁德时代等主流动力电池制造商都已经开始进军海外,在海外布局建厂。
2022年4月,宁德时代获得德国政府批复的生产许可,在德国建设每年可生产8GWh的电池生产线。当年12月,首批电芯已经从图林根州工厂下线;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第二座欧洲工厂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设在2022年年9月正式启动,规划产能100GWh,梅赛德斯-奔驰是该工厂首位且最大的客户。宁德时代预计,到2023年两家欧洲工厂的产能达到180GWh。
国轩高科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今年2月发布消息称,与欧洲电池制造商InoBat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产能动力电池工厂。
与动力电池在海外建厂的步伐一致,充电桩的海外之路也顺势开启。
数据显示,欧洲市场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016年的11.61万个增加至2022年的47.47万个,年复合增长率26.44%,但是,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速相比,公共充电桩建设力度远低于整车市场增速。公共车桩比高达16:1,存在者巨大的充电桩缺口,海外市场对于公共充电桩的需求迫在眉睫。
中泰证券报告预测,2023年-2025年,欧洲公共充电桩市场需求达到25.9万台、44.4万台、68.7万台,充电桩市场规模为28.5亿美元、45.7亿美元、71.8亿美元,CAGR达64%,远高于中国充电桩市场43%的增速。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充电桩产业起步较早,而目前很多国家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桩车比低、直流桩占比低。我国优质企业可通过直流整桩、零部件充电模块等出口,把技术和产能输出到海外市场。
据了解,目前来自国内的道通科技、盛弘股份、科士达、金冠电气等多家桩企已经开始了在欧美市场的布局。
科士达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充电桩业务预计年底开始出口海外,海外主要面对欧洲、中东等市场;金冠电气在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充换电站建设存在很大缺口。公司目前充电桩业务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也在推进海外充电桩业务的研发工作。
从同质化到产业生态
据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出海”已经成为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词,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方远对此同样深有体会。从早期的贸易出口,到国内自主品牌通过经销商模式KD出口,再到现在的在海外投资建厂,中国车企实现了包括技术、资本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出海”。
今年5月4日,吉利控股旗下的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在英国发布首个空间导向型纯电造车架构,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先进基础架构首次技术出海,代表着中国车企从产品出口迈向高端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在近期发布的毕马威中国和毕马威欧洲成员所联合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也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正在从单一的出口贸易模式逐渐发展为通过跨国并购、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设立全球研发中心、铺开销售网点、开展品牌宣传等方式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更加贴合当地消费者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加深全球化布局。
报告中还指出兼并收购、绿地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
2022年中国在欧洲汽车行业的总投资占比高达53%,较2021年占比提升了33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在汽车领域的投资增长是绿地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的主因,这一历史性的增长主要源于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游的动力电池厂商加速“出海”,在欧洲传统汽车产业发达地区直接投资设厂、新建产能。
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出海之路中,同样遵循投资海外、生态“出海”的逻辑和路径。
能链智电并购Charge Amps的举动,便是充电运营服务商开启欧洲本土化服务与市场整合的尝试。
据悉,能链智电将与Charge Amps在充电桩的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充电服务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成为国内充电桩销售及运营的窗口,为开展更大范围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提供重要锚点与实践经验。借助于在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上的实践,能链智电未来将同步加强在光伏、储能领域的欧洲探索。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的出海企业,将依靠先进技术、巨量资金、优秀人才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链主”地位。
更高标准的挑战
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海外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产销量已经走在了全球市场的前列。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市场的竞争,意味着更高标准的考验,和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根据过往中国企业出海的经验,海外的技术要求、认证标准,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都将考验着一家企业的体系化竞争力。
比如欧洲市场,欧盟出台了包含碳关税、碳定价、林业碳汇、减排责任和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并将这一揽子政策命名为“欧盟绿色新政”。“欧盟绿色新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出海”欧洲绕不过的“绿色准入”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数据库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满足相关合规要求。
有海外市场研究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和国内市场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进入欧洲市场需要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更高的整合能力和过硬的产品。但上述人士也指出,欧洲市场广阔的空间同样给予能链智电这样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毕马威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Norbert Meyring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发布会上表示,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往往面临品牌认知度较低的挑战。为了快速获得竞争优势,OEM应考虑在分销渠道、金融服务以及维修和保养等领域与当地企业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有的甚至也可以考虑收购已有一定声望的本土汽车品牌,以实现更快的发展壮大。
如今的海外市场,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车企开启的另一个主战场。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3-5年,会成为车企出海的窗口期。产业链上的企业如何抓住机会,找准锚点,抢占全球市场的产业高地,将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