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当前最新:充电模块在指标提升上已近天花板,成本管控、设计、维护更关键

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委会副秘书长倪峰就充电桩零部件技术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内零部件及桩企技术上问题不大,但恶性竞争导致难出高质量产品


【资料图】

很多国内的零部件厂家或整机厂家在技术能力上并无大的缺陷,问题在于市场没有给他们做好的空间。例如,国内充电桩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充电整机价格甚至已经低至2毛钱,这使得即便技术出色的企业也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很多企业现在希望进入海外市场,避开国内恶性竞争,寻找更好的市场环境。

前端时间我们国家电网公司也在对一些充电站的产品质量进行追踪,发现很多厂商在做形式试验时,拿了一台好的充电机,符合各种指标,拿到证书,结果到市场卖的时候,完全是用另一个东西在做。就是两张皮,市面上的东西和认证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甚至一些认证机构为了谋些自己的利益会放松一些指标。

所以我们这套体系跟国外比,确实会存在差距,国外实验室不会做这种事情,企业也不会,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从标准上我们努力与国外缩小差距,甚至指标优于他们,但是没有实施下去,是个很大的问题。

充电模块的壁垒究竟有多高,难突破在哪些方面?

技术壁垒是否高取决于从哪个角度看。从设计原理上讲,充电模块这些年来没有太多改进和突破。目前效率、电气控制等指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区别主要在于一些模块的范围宽一些,有的范围窄一些,我个人认为充电模块从效率指标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为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也就2、3个点的上升空间了。

然而,更多的难度在于生产工艺和设计,比如免维护,即如何使模块在长期工作周期里不需要维护,以及在各种高温、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工作,返修率要低,基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也就是说指标上升的空间有限,现在更多的是看如何控制成本和性能的性价比,包括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维护成本。当年国家电网招标时,为什么价格高,因为我们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四五年内要保修,这样就排除了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其他有些地方纯靠价格,用几个月就坏,这样就不行了。

再有就是规模效益,现在模块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几家大的企业。总的来说,我认为目前的技术壁垒并不在新电路或新原理性的突破,而在生产工艺、成本控制、设计和维护等方面。

充电桩有没有技术的升级变化,比如液冷技术等,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块吗?

液冷技术其实不是新鲜东西,行业普遍都在用,包括汽车一直就有很多的液冷,像常规发动机上都有这些东西。充电桩完全是出于大功率充电需求,大功率充电的时候,如果不加液冷,要承载那么大的电流,就必须要把导线做得很粗,才能够保证发热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所以这就逼着大家为了满足大功率充电,同时又要给需要充电桩小巧方便特性的普通人提供服务的需求,采用液冷技术。

液冷技术本身不复杂,但是考虑到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像现在都已经在 1000 伏,以后要到 1250 伏,安全的要求可能跟传统的应用不太一样,比如热故障,某个点基础电阻突然变大,导致温度上升了,必须要有一套比较好的监控手段去应对这些关键的点。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像连接器接触的地方,是很难把温度传感器装上去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温度传感器本身是低压的东西,然而接触点又带着上千伏的高压,所以中间要加绝缘等等,造成测不准。

实际上有很多这种技术细节的问题是需要去考虑的,就是怎么样能够在提供冷却,同时能进行安全进行监控。其实我们现在做这个ChaoJi接口,包括UltraChaoJi的接口研究中间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就在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在国际上面,基本上大家花最长的时间去讨论的也是这些问题,国内至少部分厂家据我所知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关注的是怎么样把电流先提上去再说,并没有真正严格考虑出现异常该怎么办,这一点实际上是做液冷系统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包括一些设备上的故障,局部位置突然接触情况发生了变化怎么去快速准确监视到它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