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国产品牌在市场中 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一系列自主新能源车型引领市场,让消费者高呼“国货崛起”了。国产汽车的发展,归根究底要求技术的提升,而面对当下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国产车更需要打破国外垄断,在核心技术方面苦心钻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个组织紧跟时代变革,为中国汽车工业不断输出人才和技术,并在整个产业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就是华南理工大学。今天,咱们便来聊聊来自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汽车行业技术“大咖”,看看他们是如何助力中国汽车发展核心技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
黄向东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导教授
关键词:巨湾技研董事长;超级快充技术
在追溯广汽乘用车的崛起之路时,黄向东在功劳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其牵头,设立了改变广汽未来的广汽研究院,该研究院还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黄向东的带领下,广汽的自主研发体系不断完善,先后推出一系列燃油及新能源车型,推出的自主品牌“传祺”,在市场上屡获佳绩……
而后,面对市场油电切换的趋势,黄向东毅然决然“再出发”,时年60多岁,却依然有着技术创新的勇气与能力。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各种续航里程突破800km、1000km的车型接二连山出现,但充电问题却依然是困扰许多车企和消费者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动力电池技术大拿的黄向东决心突破电池充电效率的瓶颈。
黄向东引领着巨湾技研聚焦电池快充技术,在国内主推XFC(eXtreme Fast Charging)极速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据悉,XFC极速电池最大充电功率达480kW,0-80%的最短充电时间只需7.5分钟,还获得了WRCA颁发的“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世界纪录认证,已于2021年成功应用于广汽埃安等车型上量产销售。若超级快充技术不断发展,未来能为消费者带来“充电像加油一样”的体验,无疑能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向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
2
吴坚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
关键词:广汽传祺GMC2.0串并联混动系统;“钜浪”氢混动系统
对于广汽研究院而言,如果说黄向东是奠基人,那么吴坚可以说是广汽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集大成者。在吴坚看来,“发动机不搞自主研发,将来一定是受制于人。”抱着这样的高瞻远瞩,2008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8年的吴坚加入了广汽研究院,作为继任院长带领着广汽在自主动力方面不断迭代更新。
在2020年的北京车展上,吴坚代表广汽集团发布了“钜浪动力”,涵盖了广汽旗下技术领先的发动机、变速箱序列,其中2022年发布的2.0ATK混动专用发动机通过广汽独有的GCCS燃烧控制等技术,将热效率提升到42.1%的全球领先水平,高于丰田、本田主力混动发动机产品;而GMC 2.0通过两档机构和行星齿轮组的采用,以及全速域全场域的高素质标定,实现平顺静谧、人车合一的驾乘享受,获得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称号。
在吴坚及其团队的技术攻关下,拥有双路线混动技术加持的广汽传祺也迎来了品牌力的再提升。同样来自华工的肖宁,现任广汽研究院首席技管总师(副院长),则专注于智能座舱的技术创新;而作为智能网联中心的主任、副院长,梁伟强对于广汽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提升也是功不可没……电气化与智能化齐头并进,相信广汽自主品牌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3
赵春来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工学博士
关键词: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技术总监
作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前瞻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总监/PTO,赵春来主要深耕汽车底盘系统动力学、智能线控底盘技术、轮毂驱动技术、分布式驱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引领东风填补了轮毂驱动技术的空白,发展了基于轮端角模块的电驱动底盘集成技术,并将进一步开展“滑板底盘”研制布局。
轮毂电机和分布驱动技术,将极大提高车辆的机动灵活性和越野能力。东风在底盘技术、轮毂电驱等方面的耕耘也为东风岚图梦想家、追光等车型提供了核心技术的支持。品牌要向高端市场进军,技术力量必不可少,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也一直是赵春来的决心!
4
陆国祥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工学博士
关键词: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易四方技术
比亚迪现在的发展势头可谓是锐不可当,创下了多个市场销量记录,而作为老牌自主,比亚迪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比亚迪多年来深耕技术的实力储备。其中,DM-i超级混动技术无疑是比亚迪的看家本领之一——不但油耗秒杀燃油车,跟同级燃油车比,动力性及平顺性也有着越级的表现。最具竞争力的是,通过高效的系统架构和全链自产自研,实现了“油电平价”。 秦、唐、宋等热门车型上都有这套动力技术的加持,而陆国祥正是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平台的主导规划者。
不止步于此,今年,比亚迪旗下全新高端品牌“仰望”发布,推出了搭载易四方技术的首款百万级豪车,而易四方技术总监正是陆国祥。易四方平台主打轮边四电机驱动技术,可实现对车辆轮端的分布式独立干预,在车辆的感知、控制和执行方面都更进一步。
陆国祥提出:“只有极致的安全性,才能让用户放心享受超强动力、灵活操控带来的层次、价值体验”。在其引领下,相信之后比亚迪在高端技术方面还会有更多突破。
以上几位技术大拿,都为国产汽车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核心技术方面自立自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李淑英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96届校友
关键词:上汽通用五菱海外事业部总经理;主持多款五菱车型规划
中国汽车不仅要有好的技术,同样要具备将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打造好产品的能力。“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正是对用车群体需求的关注,让上汽通用五菱在中国车市持续快速迭代的过程中一次次的踩中风口。
作为汽车行业内“女性力量”的代表,李淑英在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经验方面都表现过人,主持了宝骏560、730、510以及五菱宏光S1、S3等车型的规划与项目管理工作,连热门爆款的五菱宏光MINI也经其之手打造……
可以说,李淑英对于五菱的发展功不可没,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五菱爆款的秘诀——一个好的产品规划者,既要高瞻远瞩,识别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要脚踏实地,洞察不同类型用户在功能和情感上的具体需求。
不仅如此,作为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淑英也不断推进着中国汽车“走出去”的目标。经过多年耕耘,五菱已经在国际化业务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从整车出口、散件组装到整车基地建设,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了第一家带领产业链共同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做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者”这一口号不仅仅是喊喊而已!
当然,华工人在造车领域深耕多年,遍布国内汽车产业的整车制造及多个关键环节,还有许多杰出校友未尽列出。比如推动东风柳汽乘用车逐鹿市场以及电动化转型的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东杰、发展重型车辆和特种车型的中集车辆CTO李晓甫、商用车轻量化专家原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刘蕴博、铝合金轮毂之父张新颖……一批批的“华工系汽车人”推动与见证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
正如另一位校友何小鹏所说,华工学生想造车往校友群里喊一声,学长们就能把供应链搞定。
总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正是在一批批满怀理想、实干笃行的科技人才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崛起和繁荣发展,而华南理工大学正是输送这类人才的“工程师的摇篮”。
早在20世纪70年代,华工就开设了汽车专业,在80年代中期更开展了有关汽车电动技术的研发和教学,数十年来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一代又一代华工人薪火相传,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技术人才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上兢兢业业,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