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环球简讯:利好落下!沈阳、长春,蝶变开始了

文|子非鱼

来源|城市财经(ID:jigongzi90)

01


(资料图)

获得大手笔投资

在新能源汽车的施压之下,已经掉队的奥迪、宝马开启了重投资,这也让作为这两个车系生产基地的长春、沈阳,迎来了希望之光。

2022年6月奥迪宣布在长春启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358亿元。是奥迪在中国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年产高端新能源汽车30万辆,直接带动上下游产值3000亿元。

而在更早之前的2021年7月份,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也落户长春, 总投资135亿 元,投产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配置需求,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宝马也在5月18日宣布:

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纯电动BMW新世代车型;同时,与之配套的BMW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24万平方米,是现有动力电池生产面积的5倍,并将创造2000个新的工作岗位;此外,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正式启用。

随着奥迪、宝马的加注,这两座燃油车时代中的重仓城市,也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不过,这条追赶之路,注定会是艰辛且漫长的,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跑在前面的城市,已经甩开他们好远的距离了。

值得欣慰的是,两座汽车之城,总算参与进来了。

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里,得新能源汽车者,得天下。

佐证这句话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海、深圳和西安。

02

得新能源汽车者得天下

燃油车时代中,广州、武汉和重庆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 2020年广州汽车产量24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重庆第二,武汉第三。长春位居第七,沈阳位居第12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20

然而随着最近两三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中国汽车之城进入了大洗牌阶段。

首先是上海。

2018年7月,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上海临港管委会共同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该工厂包括整车生产区、试验区、零部件生产区及联合厂房(维修车间)等四个区域。

2019年特斯拉工厂投入使用。 这让在燃油车时代中本就位居前列的上海,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瞬间处在了领跑位置。

2020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23.86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位居前十的城市还有柳州、青岛、深圳、广州、南京、西安、合肥、重庆、郑州。 前十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的身影。 2022年,随着比亚迪的大卖,成就了两座城市,一个是总部所在地的深圳,一个是最大生产基地的西安。

2022年,疫情影响了上海近一个季度的工业生产。得亏在解封之后,上海开足马力追赶,特斯拉工厂更是百分百饱和运行,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98.86万辆(其中特斯拉交付超71万辆),增长56.5%,但这一产量还是被狂飙的西安超越了。

去年受比亚迪大卖拉升,西安 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38%,成功超越上海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而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还在前十的青岛、合肥、郑州、南京等城市,已经掉出了前十。

在工业生产一度受阻之下,2022年上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794.54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505.68亿元,下降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473.68亿元,下降1.1%。

同期的深圳,也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比上海好很多。

2022年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一年卖了180多万辆新能源车,超过特斯拉勇夺全球第一。受此利好拉动,深圳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狂增104.5%,堪称稳工业的最大贡献者。

最终,深圳2022年 年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首次超过上海的1.08万亿,跻身工业第一大市,成为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双科冠军”

比亚迪对深圳、西安的助攻,不止于此。

今年一季度,随着比亚迪产量和销量继续狂飙,深圳一季度GDP增量位居全国第一,增速位居十强城市第一。而西安的GDP增速更是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领跑。

一个产业改变一座城市,西安是继杭州之后,最后的诠释者。

巨大的产业红利面前,今年各城市开始疯狂加注新能源赛道。

君不见,今年率先发起汽车价格战的武汉东风,其根本目的就是清仓燃油车库存,回笼资金押注新能源汽车研发。

而在这条赛道上被远远甩开的成都, 《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 提出:

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力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达到80%;建成各类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

已经坐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西安,开启了全力奔跑模式,提出要在2023年实现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并在未来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值首个突破万亿的城市。

03

长春、沈阳必须放下包袱全力追赶

长春、沈阳乃至整个东北,曾是中国工业上的王者。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这里曾先后被沙俄与日本侵占经营,他们的目的主要是掠夺中国的资源,但不可否认一点的是,在他们尤其是日本的经营之下,东北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工业体系。

这也是为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成为了“共和国长子”,13个直辖市,东北独占7个。

但是后来随着中苏关系变化,为应对风险,1964年国家开启了大三线建设,东北的很多工业被迁移到了有纵深地区的西南和西北。

有一组数据统计,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东北向三线地区迁移企事业单位200多个、援建项目300多个、输送人才100多万。

其中辽宁工业对三线建设的投入,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辽宁调出的产能包括6千万吨生铁、8千万吨钢材、5千万吨水泥等等,平均每年迁出10万人口。吉林前后向23个省输送了3.8万名专业人才,黑龙江向外援助设备3389台、人员16000多,以及大量不可计数的工具、工装、零部件、图纸。(资料来源,周强,《三线建设:东北15年的大输血,不止300多个项目,还有人才100多万 》)

这在一定程度上稍微虚弱了东北的工业实力。但真正改变东北工业地位的,是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建立的工业,仍是欧美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即电气化工业。

然而,随着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掀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让美国继续坐稳了全球经济、科技霸主地位,也开启了中国城市的新一轮大洗牌。

恰在此时,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桥头堡,大量资金、技术、产业被引进,开起了崛起之路。

而此时的东北,后知后觉,仍没有发现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的弱点,将会让这片黑土地上以引为傲的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2021年工业20强城市中,已经没有了任何一个东北城市的身影。

直到美国底特律破产,才让包括东北城市在内的国内很多重工业城市,开始反思。

2013年11月,在距离底特律破产几个月后,《长春日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写到,“长春作为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很有必要对底特律破产的原因及教训作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所以,东北高呼需要振兴,以重工业为主的山东也走上了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长春这些年其实也在思考摆脱过度依赖汽车工业的过度依赖和产业老旧的包袱。

根据长春市政府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长春谋划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2个,总投资1.25万亿。其中产业项目超过50%,大都聚焦在汽车、高端装备、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文旅等“1+6”产业体系。

沈阳方面2023年投资30个百亿项目,而且制定了领导责任制。项目大多都是新兴产业项目,包括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航空动力、生物医药、清洁能源、IC装备等等。

我们已经看到,汽车工业的动能转换,只是长春、沈阳的转变之一,这两座城市正在大力追逐新兴业态的产业。

作为一个城市爱好者,我最喜欢、最希望看到这一幕。

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北上广深,但每个城市都必须要有“见贤思齐”的态度和决心。

尤其是长期思维紧固的东北城市,需要有向死而生的决心。这种自救和自强的决心,不一定能让他们重新找回当年的地位,但会让它们找到和这个时代拥抱的方式,以及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

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有重新洗牌的机会,不然只能永远泯为众人。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