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威马汽车开始全员停薪留职,威马市场部被通知居家不办公,也不给N+1。威马汽车回应称,“没有接到这个消息”。
天眼查App显示,威马汽车关联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法定代表人SHEN HUI,注册资本约6.89亿人民币。对外投资信息显示,该公司共持股5家公司,目前存续状态的有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亚太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其中,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控股3家公司,包括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苏州)有限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多家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注册资本60亿,前身为苏州雅固特捷机械有限公司。该公司对外投资22家公司,其中17家为存续状态,涉及汽车制造、汽车销售、融资租赁等,多位于浙江、上海、湖南等地。
风险信息显示,近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新增多条开庭公告,原告包括多家制冷设备、汽车零部件、机械、广告公司,案由多为买卖合同、承揽合同、服务合同纠纷。此外,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所持2286万股权于近期被冻结,该公司还被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价值约1.3亿元的财产被查封、冻结。
不难看出,威马资金链确实紧张,正在经历艰难时期。
今年2月3日,沈晖曾发出一封内部信,详细讲述了威马在2023年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在接下来将如何活下来。沈晖在公开信中表示,威马现在“正搏斗在凶险残酷的角斗场中”,全体员工都必须有“退一步山崩地裂,进一步力拔山兮”的信念和坚持,面对未来威马没有退路,只有推进改革,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威马成立时间虽然稍晚于“蔚、小、理”,但是起点并不低,一度非常被业内人士看好。创始人沈晖曾任吉利高层,并带队完成了轰动海内外的“并购沃尔沃案”, 这份专业能力让威马的起步较为顺畅。
当其他造车新势力还在四处找钱、为生产资质奔波的时候,威马已经先后在温州、黄冈布局生产基地,并成为首个拥有自建工厂和整车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公司。
2017年,威马生产出首款量产车型EX5,并于次年实现量产交付。此后,威马陆续推出新车型,年交付量也逐年攀升,一度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领先地位。
威马也深受资本青睐,先后完成11轮融资。2016年8月,威马A轮投资就拿到10亿美元,创造了当时国内“造车新势力”单轮融资额记录;2020年,威马又获得了上海国资投资平台、青浦投资平台、上汽集团、杨浦投资平台联合领投100亿人民币D轮融资,也是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的单轮融资。
此外威马的背后还有国有产业投资者、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强劲投资机构,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以及李泽楷、何超琼为代表的中国港澳资本巨头。资本实力可谓深厚。公司估值曾达到410亿人民币,而如今威马估值缩水严重,不到高峰时估值的一半,已经跌至2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3亿人民币)。
仅仅三年时间,威马由造车新势力中的领头羊沦为吊车尾。
针对威马“降薪、销量下滑、上市波折”等一系列问题的质疑,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曾逐一作出回应。
沈晖表示,包括裁员、降薪这些动作,对部分员工们无疑是“阵痛”,但我们希望公司通过这些动作提醒所有管理层和员工,运营一家企业,最后还是要以效率、竞争力来发展,而不是通过不断融资来做。
在沈晖看来,以亏损换销量这条路行不通。因此,威马在追求一种“健康”的交付。现在整个行业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实践证明。同时,为应对资本寒冬、供应链压力等不利因素,公司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包括主动节流等,核心也是为了将企业的价值链理顺,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沈晖指出,现在的销量排行榜就是“亏损排行榜”,资本市场也是不认可这种打法的。威马汽车早在6、7月份就开始做战略性收缩,不再刻意追求销量数据,而是更在意“健康”的交付量。
在2023年,沈晖提出了在三方面进行大变革的方案:这包括将研发能力与量产能力将全面对外开放(即代工);其次是科学合理定价改善盈利结构,推动行业扭转过往以“亏损换销量”的非理性增长模式(即涨价);最后是“节流”,沈晖指出,威马要“不断增效降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公司还将于近期进一步梳理和优化组织架构,精益运营体系、提升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流程。这个信息在内部也被解读为进一步裁员和降薪。
好消息是,威马汽车今年已经启动反向借壳APOLLO出行曲线上市的计划。或许威马能多次IPO无果后,通过借壳上市融到宝贵的资金,为企业“渡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