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中国品牌首次实现了国内乘用车市场单一品牌销量登顶。
按照国内上险数口径,比亚迪品牌在11月新车销售17.63万辆,超过销售16.85万辆的大众品牌(含进口),排名品牌销量榜首。
如果看份额,比亚迪的市场份额接近11%,比亚迪、大众、丰田在第一梯队,大幅高出其它品牌。
(资料图)
但这其实只是近三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品牌格局变化的一个方面。
借由2020-2022年各类品牌的份额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新能源=新增份额?
在近三年里,按照品牌国别与类别划分,份额增长的有两类品牌,第一类是自主品牌,第二类则是美系豪华品牌。从2020年至今,自主品牌份额增加近10个百分点,美系豪华品牌则增加1.3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自然不必说,整体的新能源化率已经达到了一半左右。而美系豪华品牌的份额增长,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特斯拉。
而德系普通品牌和日系普通品牌,份额均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再加上美系与韩系各下降2个百分点,普通合资品牌累计份额下降也在10个百分点左右。相比之下,德系与日系的豪华品牌,份额则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换句话说,自主品牌近三年的份额增长,就是从主流合资品牌口中,直接抢夺而来。
再来看品牌份额变化。虽然自主品牌份额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但其中六成左右的贡献量,都是由比亚迪完成。比亚迪用了三年时间,将市场份额从不足2%提升至接近8%。而吉利、哈弗两大品牌,则都出现了超过1个百分点的份额下滑。两者都是主打主流家用车市场的大体量燃油车品牌,在这个油电切换的阵痛期内,不管是客观消费意愿,还是主观调整结构,势必都会遭遇销量的波动。
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的品牌梯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丰田凭借在保守市场的品牌口碑和全面的产品矩阵,占据着夕阳市场的最大份额。而在3%-5%的市场份额段内,则出现了自主、主流合资、豪华品牌交错的局面。
这充分表明,消费分层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若干个平行世界。以用户认知为分界线,各个品牌的份额争夺,其实就是在匹配不同的用户认知,然后让自己的圈子尽可能大。
主流合资:得中型车者得生存
十年前对合资品牌有句话,叫做“得中型车者得天下”,因为中型车的旗舰效应与利润,是合资品牌发展良好与否的关键。
但今天,这句话可能会变成“得中型车者得生存”。因为主流家用市场,不管是紧凑型轿车还是紧凑型SUV,都在被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快速蚕食市场,反而是尺寸更大的轿车与SUV,新能源产品较少、燃油车消费基盘相对最稳定。
从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四个主流合资品牌身上,我们能看到几个特征:
1. 小型车份额大幅萎缩,即便是小型车最强的本田,2021年产品焕新短暂增长,但今年也退回到2020年水平。
2. 紧凑型家轿下滑明显,A级家用车基盘的稳定,主要靠A级SUV。
3. 中型车份额必须提升,这是主流合资品牌当下少有的“避风港”。
接下来主流合资品牌会进入逐层淘汰赛,法系与韩系的边缘化态势,决定了他们要么退出,要么靠一些个性化车型保持小众身份。而日产和别克与前三名的份额差距,正在越来越大,甚至本田都有被丰田抛离的风险。而大众和丰田,哪怕是以价换量,也要尽可能将合资品牌萎缩后的份额,揽在自己的池子里。
豪华品牌:BBA“被迫”向上
在近十年的扩张期里,豪华品牌通过国产化、车型本土化、级别入门化,不断增加份额,并在2021年由宝马达到了国内市场年销首次突破80万辆的顶峰。
但在接下来,由于25-40万元的主流豪华车市场迅速转向新能源阵营,极大分流了原本BBA的中坚消费人群,BBA必须要实现消费结构上移,从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量和利润的权衡。
1. BBA中,奥迪是唯一B级车份额显著增长、C级车份额显著下降的品牌,这样的消费结构也反映到了整体份额的下降中。
2. BBA中,仅奔驰D级旗舰车型份额增长,且大幅超越宝马、奥迪,这是品牌力高下的最佳佐证。
3. 综合来看,基盘市场中,奔驰、宝马在销量、品牌力、单车均价等方面,已经逐渐抛离奥迪。
但所有豪华品牌,今天都在面临新势力对于豪华判断标准的颠覆,也都在面临兴趣消费人群流失的风险。不干新能源,豪华品牌势必会被时代抛弃;干不好新能源,豪华品牌则必须接受从未考虑过的品牌认知。
自主品牌:价格封印难以解除
过去几年常说的自主品牌向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价格向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打破15-20万元价格壁垒继续向上的,只有依靠新能源的比亚迪。新能源改变了市场的定价基准,也让握有先机的自主品牌拿到了定价权。接下来,其它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定价,无可避免地要去锚定比亚迪。
从比亚迪、吉利、长安、哈弗四个主流自主品牌身上,我们能看到几个特征:
1. 比亚迪级别跨度最广,产品结构最均衡,且后续规划品牌仍在持续扩张。哈弗产品结构最集中,覆盖市场范围最窄,且向上向下的空间都被集团的多品牌战略所限制。这种份额结构的不同,与整体份额的增减密切相关。
2. 长安借鉴五菱做法的小微车下沉策略收到了效果,在向上阻力较大且有集团其它战略的情况下,用这种做法保量,也不失为可行之举。
3. 吉利基盘市场的韧性强于长安与哈弗,向上的空间强于长安与哈弗,主流车型向新能源转型的决心同样强于长安与哈弗。在自主销量冠军的头衔被比亚迪抢走后,吉利接下来的重点,是尽快、尽可能平稳地提升新能源渗透率。
总体来看,自主品牌接下来的争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新能源市场的争夺。谁能更快铺开技术与产品战线,用最合适的产品迭代掉每一个可能燃油车市场,将合资品牌曾经的基盘人群放在自己的盘子里,谁就能获得最多的份额增量和品牌影响力。
版权声明: 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 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