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员工走了三”,打败县城修理厂的并不是下沉连锁,而是他们自己。
作者丨流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大城市在争夺人口,小县城能够留住多少呢?
这是来自一座小县城的焦虑。自2018年以来,一二线城市凭借自身虹吸效应,开启抢人大战,加速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集中。大城市多重吸纳的背后,很多四五线城市陷入“无人无产”困境。
留不住人,也是县城里无数个实体企业的焦虑。
“我们店5个员工,今年走了3个,再走一个,我就得关门了。”湖北十堰某县城的修理厂老板张武说到。
张武一家老店已经营12年,也是典型的夫妻店。在传统认知里,这样的店在当地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有极具优势的成本结构,经营灵活也更具生命力。
但今年以来,张武的焦虑愈发浓厚,被人员流失支配的焦虑还没有缓解,客户及业务调整方面的焦虑正奔袭而来。
5个员工走了三,人的问题最焦虑
张武说,人员增减与行情好坏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他们店在行情好的时候,最多有8个人,后来干着干着就变成了5个人,再到今年变成两个人。
三个离开的员工,一个转行做卖肉生意,一个转行进了电子厂,只有一个被同行挖走,还留在汽修行业。
张武说,他们县里很多修理厂现在都只有4、5个人,有生意不好裁员的,也有员工主动辞职的。一旦有核心员工离职,比如大师傅,门店就得停摆。
对于大多数夫妻店来说,员工走了门店就干不了,给员工加工资老板又受不了。
张武觉得,修车本来就不是多么体面的工作,工资不高,平均3000-4500元,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吃不了苦,干汽修真不如去送外卖。
他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他的店之前培养了一个小伙,能力非常不错,干了两年,就是说不上媳妇。后来离开汽修行业,在厂里打螺丝,车间小姑娘也多,很快就解决了终身大事。
案例背后也藏着一个大多数县城都存在的“无奈”:在大城市收入不到8000元,房价2万左右,两者相差2-3倍;而县城平均收入不到3000元,房价6000元,相差也是两倍,压力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小。更可怕的是,县城里就业选择小,没有太多的退路。
张武说,县城门店留不住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各方面保障跟不上,基本的保险不会有,更不谈职业发展规划了,毕竟都是小店。
“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是一切,没有人一切都白说。县城里招不到人,归根结底是没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
在他看来,洗车是一家县级门店最根本的项目,没有洗车就没有流量;但洗车也是最累人最不赚钱的项目,年轻小伙来应聘一般三天就会被“洗”走。他也曾尝试招聘过大妈来当洗车工,结果差强人意,职业素养太低。
一面是招不到人,另一面也留不住人,这样的用工现状在县级市场表现得更为严峻。
摸不透的车主需求,待优化的业务结构
“以前车主做抛光打蜡,频率高的一个月一次,现在基本看不到了。更离谱的是,我们做活动送出去的88元精洗券,都吸引不了车主进店,转化率非常差。”
张武说,他很怀念2015年前的后市场,那时美容业务很好做,啥都能卖出去。那时的车主甚至愿意花一万多元贴太阳膜,而现在的车主花1000多块都很纠结。
车主到底怎么了?消费到底是升级还是降级了?张武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认为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太大了,随着电商平台出现,网购各种配件的年轻车主越来越多,车主选择更加多元化,信息也越来越透明。
“以前的车主很多是冲动消费,现在变得越来越理性。我们这样的小店,在面对年轻客户时,很难摸清他们的消费心理,也不知道怎么和他们沟通,导致经营跟不上节奏。”
摸不透年轻客户的消费心理,这是张武焦虑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他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运营微信群,最终没有坚持下来;也考虑过购买系统,但忙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植入客户信息。
最后,他把不懂用户的焦虑归结于门店自身定位不准确,客户要啥就做啥。
他坦言,这在几年前其实是优势,现在却成了掣肘。因为在县城开店,车流量有限,仅靠单一的业务很难支撑起一家店的运转。他的店最早从养护业务起家,后来加入轮胎业务;再到加入美容、贴膜业务。
“项目确实太多,也很臃肿,从门头上看啥都能做,但是车主啥也记不住,没有特色。”
张武说,今年发现轮胎零售及四轮定位业务不太景气,就增加了轮胎修复业务。
在他看来,今年生意好的不一定赚钱,生意不好的也不一定亏钱,这完全取决于门店的项目。
只是,在摸不透消费心理的情况下,门店还能做哪些项目呢?接下来是继续增加项目还是减少项目?
如何调整当下的业务结构,成为张武焦虑的第三个问题。
单从压力情况看,张武的店是自己买下来的,没有租金压力,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员成本。如果加项目,就需要加人,加人就需要考虑产值和人效。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从哪里来?来了如何留?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
“以前行情好的时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遇到瓶颈了,想转型却不知道怎么转,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
张武还在寻找着答案。
县域修理厂的真正对手
中国1300多座县城,或许寄生着数万家和张武一样的门店。
一方面,他们是实打实的“土著”,靠着修车手艺或资源,在当地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关系网。另一方面,他们过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在行业变革之际,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张武说,这个行业存在很多矛盾面,让他颇感困惑。他始终觉得这个行业没前途,但解决温饱没问题,养活一家人问题也不大。他也觉得这个行业没保障,不稳定,但是这个不稳定的行业,他却干了12年。
纵观整个后市场,张武在人员、客户及业务结构方面遇到的问题不是个例。
或许,有人说类似张武这样的门店,就应该被淘汰,或者被大连锁整合。似乎,正是张武这样的门店存在,验证了县域市场是增量的观点。
近两年,一大批在大城市里开店的汽修人,在新能源、大连锁、高成本等因素的折磨下,也开始做起把门店转移到县城的“梦”。
不可否认,县城市场有着更低的试错成本,有着一二线城市不能比拟的成本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都不是足以支撑起一家门店持续经营的护城河。
换言之,能够打败县城修理厂的,并不是其他竞争对手或下沉的连锁,而是他们自己——留不住的员工和摸不透变化的客户需求。
本文是AC汽车《我在下沉市场修车》系列专题的第二篇,从微观视角,解锁一家夫妻店在低线城市的生存之道。
第一篇:我在五线城市干汽修
因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武系化名。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AC汽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