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熊 星
【资料图】
编辑 | 吴先之
11月23日 ,小米发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营收为704.74亿元,同比下降9.7 %。
自去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878亿元高峰后,小米仅在去年第四季度有所反弹,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营收整体下滑明显,依次为734亿元、702亿元、704亿元,有点“触顶回落、横盘振荡”的意味。
大环境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据Canalys数据显示,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9%,出货量全球前三的厂商仅有苹果实现同比了增长,第一的三星和第三的小米均以同比下降8%的微弱优势跑赢大盘,但这场“胜仗”谁都难言高兴。
三季度小米的手机出货量为4020万台,环比增长2.8%,同比下降 8.8%, 距离其去年第一第二季度高位,仍有高达千万台左右的差距。手机业务营收为42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0.3% ,营收主力正在遭遇市场寒冬。
按照小米手机×AIoT的战略部署,手机业务这块“敲门砖”不再强力,并且对IoT板块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季度小米IoT业务营收为191亿元,环比下滑3.1%,同比下滑8.6%。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小米IoT业务营收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三季度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IoT的大厂,面临大环境影响、同行涌入赛道等外部因素,小米的红利期已渐行渐远。在这种背景下,考验的将是小米的“内力”,手机×AIoT的思路能走多远,小爱同学、MIUI、海量硬件等能否成为其十年战略的有力抓手。
陷入瓶颈
MIUI月活数是衡量小米用户群体的重要指标。
三季度,MIUI新增月活人数为1690万人,总活跃用户数达到5.64亿人,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16%。拉长时间来看,MIUI月活人数的同比增长从32.1%降至16%。这意味着,手机拉新效应正在持续减弱。
结合另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季度是老粉还是新粉在拉动小米:Q3手机销量为4020万台,结合MIUI新增人数,我们可以发现该季度复购率为58%,今年,整体复购率呈上升趋势。好处在于米粉认可,坏处在于其高端化还是没有破圈。
如果说MIUI是衡量手机的切入点,那么小爱月活数则反映了IoT的使用情况。
三季度小爱月活量达1.146亿人,同比增长9%,环比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进入今年以来,小爱月活量一直围绕在1.15亿人左右徘徊,往好了说是稳定,往坏了说可能触及用户天花板。
当然,小爱同学月活量只能作为小米IoT业务的部分参照。从营收看,小米的IoT业务峰值点在去年四季度,达到251亿元,峰值点前后三个季度在180亿元-210亿元之间波动。与小爱同学月活数量的稳定性截然不同,但与其手机业务营收走势相似。
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小米IoT业务受其手机业务影响较大,把手机当做IoT业务的起点,目前仍然是具备合理性的。而手机出货量距离其高位还有相当距离,在市场整体需求不足的氛围中取得实质性反弹,难度很大,IoT业务能否走出相对独立行情,变得尤为重要。
积极信号是,小米大家电品类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70%。具体表现为,空调产品出货量超100万台,同比增长超7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34万台,同比增长超150%。这与小米三季度相关品类密集上新有一定关系。
而老品类并非全部表现强劲,部分业务已经有调整动向。
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营收为58亿元,同比减少18.5%。笔记本方面,可能与小米最新的笔记本Air 13在十月面世,三季度内缺乏新品有关;电视方面,小米做出了说明: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导致电视ASP下降,惟部分被出货量增加所抵消。
受经济因素影响,消费市场承压,电视等娱乐属性老品类的市场份额面临冲击,四季度至今,小米本品牌电视新品仅有一款,而红米电视新品高达4款。红米电视具有更高性价比,小米电视业务也许正以ASP下降的方式换取出货量提升。
老品类中,家用非娱乐属性产品几乎是刚需,在小米IoT业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三季度至今,空调、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新品频发,小米正在扩充这类产品矩阵,以迎合消费趋势。
除此之外,小米正在加速新品类拓展。
电取暖器、蒸烤一体机、足浴器、洗碗机、净水器等生活品质化新品陆续亮相,小米IoT业务正在加速渗透到更多生活场景,以缓解老品类业务的压力。
其中 ,洗碗机、进水器等价位较高的产品,有可能提振ASP,但需要在3M、格力、美的等传统厂商主导的市场中抢夺份额,这对于小米的品牌力和产品力是双重考验。
小米 IoT遭分食
小米以“性价比”起家,米链产品也延续了这一基因。
从成长到成熟,也是小米从追求市占率到侧重毛利率的过程。正如其诞生于性价比定位,决定了大量米粉的消费观很难短时间被扭转,为其近年冲高增加了难度。
作为IoT产品转化的原点,手机情况如此,米链产品难以避免受到影响。在小米商城给流量、MIUI当桥梁的生态链上,米链产品成长迅速,不过也很快碰到了“利润天花板”。
九号公司是小米对米链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在茁壮成长后反而对小米生态链构成了威胁。在与小米的合作中,九号公司需要小米的渠道获客,而小米参与利润分成,想要走出低毛利率束缚,只能在自有品牌和品类上拓展。在招股书中,九号公司曾明确提到:公司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
今年三季度,九号公司毛利率为25.88%,远远高于同期小米16.6%整体毛利率,的确没有被小米定义。
而这并非个例。
石头科技、华米、云米、素士、趣睡、易来几乎与九号同途同归,在“意识形态”上与小米“划清界限”的意味越来越重,一边只是拿出部分产品与小米渠道捆绑,而另一部分产品用自有渠道消化,但无一例外,后者的产品售价和定位都高于前者。
不同的是,早已提升毛利率的九号、石头们比小米先一步完成了“冲高”,在市场低迷期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具备较好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再被迫与小米渠道“荣辱与共”。
而对小米来说,亲手扶持的米链头部公司,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不仅在米链的生态下占有一席之地,还在更高价位段上捷足先登,蛋糕没有变大,分食者变强了。
内部面临的问题需要时间调整,外部竞争却在压缩小米的时间。
同样在三季度,荣耀一口气拿出了5款产品,耳机、笔电、手机、平板、智慧屏,继续完善其IoT生态。不同的是,荣耀的思路为“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就是中心产品”。
这意味着,荣耀并不把手机当作生态的单一起点,平板、智慧屏等都可以作为“中心”。无疑,想象空间更大。加上品牌效应,把IoT产品定位做得高一些,荣耀具备一定先天基础。
按照手机×AIoT的战略,小米仍然面临一个长期课题:冲高。除了提升毛利率缓冲低迷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提高品牌定位,扭转米粉消费习惯,以此为突破口,IoT业务理论上也能获得营收和毛利率的相应增长,米链才能留住更多能被定义的合作伙伴。
在三季度开端,小米就迅速拿出了12S Ultra,起售价达5999元。Counterpoint Reaserch分析其物料约为516美元,折合人民币3486元。除开人工、门店、广告、物流仓储、研发设计等成本,很难让人相信小米这次“利润不超5%”。
或许这款产品成功做到了双赢,酷安评分达到9.6分,很可能成为小米上攻的里程碑式产品。而这次“破例”对小米品牌、手机业务、IoT的长远影响,或许将在未来的财报中体现。
造车:资金无忧,自动驾驶需加速
小米本季度净亏损为14.7亿元,主营业务营收持续下滑,小米造车受到的影响程度成为外界关注重点。
按照三季度财报数据,截止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资源为943亿元。小米总裁王翔说,目前造车进度顺利,有信心在2024年一季度量产。
按此计算,小米汽车距离量产还剩五个季度。每个季度粗略以15亿元亏损计算,五个季度需要75亿资金;
再看花销,小米本季度研发费用环比增加8.1%,接下来五个季度按此递增率,一共会增加19.5亿左右的研发费用。
亏损加上研发费用上涨,理论上未来五个季度共需约100亿元资金,相当于当前集团现金资源的一成多一点,其造车的环境目前依然舒适。
资金无忧,小米汽车的技术及研发团队扩充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规模目前达到1800人,截止去年底,蔚小理研发团队人员分别达到4809人、3415人、5271人。单从数量上看,与新势力头部们有不小距离。这可能与小米汽车前期涉及技术和布局领域相对集中有关系。
在上游原材料、三电自研等领域,小米暂无大动作介入,而是侧重于加码其自动驾驶研发投入。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单独负责自动驾驶研发的团队达到500人,预计年底达到600人,尽管与头部新势力们仍旧存在差距,但结合其收购或投资的数十家智能驾驶企业,研发规模已然不小。
小米今年前三个季度对于汽车研发的投入超18亿,按此估算,整年相关投入为24亿元左右,而目前小米正加大投入,年终数据可能会略大,但仍然与行业头部有一定差距,作为对比,小鹏上半年研发投入就已达29.1亿元。
小米在三季度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自动驾驶汽车的最新进展。从结果看,亮点在于小米汽车在零接管下完成了城市两点之间的自动驾驶,不足之处在于软硬件距离量产版本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交通状况的判定和应对,与常规驾驶行为相比还稍显生硬。
小米在城市路段展示零接管表现,其实与小鹏城市NGP思路异曲同工,后者已经在广州全量开放,成为“正式版”产品。而小米自动驾驶,需要从“测试版”到“正式版”,再到对行业头部的赶超。而这段时间,行业头部的技术又将进阶到什么程度。
这对于小米来说,挑战很大,时间很紧。想要在2024成为自动驾驶第一梯队,小米加大投入的幅度,可能需要再提高。
整体上三季度小米的表现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手机、IoT两大主力业务营收持续在低位徘徊。
在市场回暖以前,小米的数据表现很难出现质变。即使重回高峰,也仍然处于存量竞争的搏杀之中。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曾谈到,智能电动汽车改变了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而小米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和互联网服务模式。
志在必得的小米汽车,可能为其整个生态链带来一次里程碑式拓展,从而带动其他业务走出困境,毫无疑问,是小米未来寻求高增长的最大突破口。
当下的低谷期对于小米造车并无实质影响,小米需要做的,是在新赛道中再加速。
关键词: 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