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比亚迪和德国租赁公司SIXT签署合作协议,在六年的合同期限内,为其提供10万辆比亚迪汽车。
(资料图)
星空君查了下今年1-8月份的汽车出口数据,出口到德国的中国车,超过8400辆(上汽集团6000辆,吉利2400辆),虽然比德国卖到中国的车少的多,但这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的学生,要来老师的地盘抢生意了。
这并非中国汽车第一次来到德国市场,早在2005年,江铃陆风就曾经来过一次。
当时仅售1.5万欧元的陆风X8以极其优异的性价比,征服了一部分消费者,车展期间就销售了300多辆。
然而,德国著名民间组织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随后发表了关于江铃陆风汽车碰撞报告,在该报告中陆风发生碰撞后整个车体全部散架,中控台直接冲击前排人员,车内假人全部死亡,ADAC 给出0分,这是它们二十年历史中首次评价零分。
陆风很快退出了德国市场,之后双环、华晨等国产汽车在2007年继续尝试冲击德国市场,最终均黯然退场。
一方面,当年国产车的质量品质确实不过关;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隐性贸易壁垒非常难以突破。
如何实现突破?
比亚迪携7.2万欧元(约50万人民币)的汉和唐给出了答案。
当你的技术实力给对手形成碾压级优势的时候,任何贸易壁垒都无法拦住你。
搞笑的是,德国《图片报》发表评论,把一场单纯的商业合作抹黑成了阴谋论,称SIXT公司的决定"反德国、反西方、反对我们的价值观"、“中国也在针对我们(德国),针对德国、针对所有德国人的利益。中国人一点又一点地收购我们企业,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未来指手画脚。他们曾经连续多年照搬我们的技术,掠夺我们的知识产权……中国的占领运动早已开始。目前为止,这一切还只是经济战,Sixt则成为了中国的代理人。”
不过,德国也有反思派,撰文称:
回望2011年美国底特律车展。中国厂商比亚迪展示了自己的混动车型。轿车设计乏味,但试驾依然精彩。那辆车当时还称不上是丰田、大众或现代的竞争对手。十多年过去了,形势发生逆转。混合动力在中国已是常态,全电动汽车也是如此。在技术和设计方面,中国汽车早已与特斯拉等国际竞争对手平分秋色。在其国内市场,它们比德国的电动汽车更受欢迎。中国人现在将实现梦想,而德国、欧洲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将付出代价。沃尔夫斯堡再无人嘲笑中国竞争者的最好例证是,租车巨头Sixt没有订购约10万辆大众新款ID.4,而是订购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大众不能抱怨其电动汽车不受欢迎;事实上,材料短缺和交货延迟已让其电动ID车型在几个月内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