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全球实时:20年前,中国有个人差点成为“马斯克”,只是少了点运气和资本!

千万负翁造车梦 中国电动车史上的荣耀

今天,在众多消费者心中埃隆·马斯克与史蒂文·乔布斯都拥有教父一样的地位。

虽然所处领域不同,但他们通过出色的工业设计,出众的营销手段,将一款款并不是他们独创的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


(资料图)

今天,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还处于弯道超车的状态,但是你知道吗?

20多年前,我们曾有领先世界的机会,这是一名浙商从千万富翁到千万负翁的故事。

浙江是一个不缺少传奇商人的地方,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上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浙商博物馆就收藏着各个行业值得纪念的老物件,其中就有吉利、众泰等多家知名企业捐赠的汽车,相比之下展厅内的一个红色车身显得有些寒酸,但这辆“破车”却是每位浙商最爱拍照留念的物品。这是因为那个红色车身中蕴含着一段不仅是当地人,更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历史。

●八十年代的千万富翁

故事还要从1978年说起,当年文革刚刚结束,一名知青揣着在此前挣得的7万元人民币挤上了返城的火车。

回到城市后,他毅然摔碎刚分配不久的公务员铁饭碗,建起包装材料厂、塑料厂、微机仪器厂,并且在他的努力下,这些工厂都创造了惊人的效益,当20世纪80年代,人们觉得万元户是财富代名词时,他却已经拥有千万资产,他就是叶文贵。

1988年中国的汽车工业还相对薄弱,叶文贵看到路上跑着的车都是外国品牌,毅然决定自己造车,创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更超前的是他还想到,燃油车对环境有污染,因此立志开发新能源车,他就这样踏上了造车路。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造车并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工作,虽然叶文贵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聪明头脑,几个月时间内他就读通了当时所有的汽车电机,机械方面的书籍,但只有初中学历让他深感只靠自己是无法生产、制造出一台汽车,更别提是心中一直期盼的新能源车了,既然一个人无法完成梦想,那就找人合伙搭帮。

但是在当时的金乡镇,要想招到众多高学历研发人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叶文贵想出了“星期六工程师”这个办法,具体而言就是聘请省内外的航天、造船、机械加工专家,利用双休日,到金乡镇与他共同研发电动轿车。

如果说机械结构开发的问题还能考聘请专家解决,那么外形设计这个当时我国汽车工业均处空白状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人才仅仅是困难之一,新的问题又来到了叶文贵的面前。汽车的制造需要各个行业共同的配合,而当时,国内几乎找不到成熟的零部件供应商,更别提能够寻觅一家符合老叶需求的公司了。

既然没人能够满足需求,那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小受到革命思想教育的老叶开始着手自己完成零部件开发与制造。就这样大到车身结构、小到蓄电池,只要需要,只要市场上买不到合适的产品,老叶都设立工厂自行加工。

●零号样车

坚持和执着让老叶等到了梦想落地的一刻,1989年2月的一个傍晚,一辆没有尾气排放的车辆缓慢行驶在通往温州最高峰的山路上,开车测试的老叶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老叶明白,仅仅制造一台在晚上偷偷上路,不知何时趴窝的车没有意义,他的目标是量产车,是一台可以让周围人买到的产品。既然是产品,就要有名字,也许是心情复杂,或许是文化积淀不足,因此他只得为这台小家伙起了个简单的名字“零号”。

尽管已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零号仍旧十分简陋,车身并非冲压制造,而是人工手敲,装上动力电池,电机,控制器,加上四个车轮以及方向盘,零号样车就这样诞生了。

当然,这样制造条件下的产品是绝谈不上豪华与科技的,但隐藏其中的是续航里程200公里以及8小时充满电的技术实力,这在当时世界车坛也属于一线水平,再丑也是自己的孩子,零号的落地总归还是让老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量产之难,难于上青天

叶文贵并没有被样车落地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样车与能够销售的量产车还有天壤之别,多年经商经验也让他明白买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现有设备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此外,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样车落地后不久,叶文贵便带着工程师去美国进行考察,考察后他发现,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电动车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纯电动车普及,因此,他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既然纯电发展困难,那就让内燃机和电池共同工作,成为车辆的动力源。1990年,他便向全厂员工宣布要发展混合动力车型,随后他投入到去清华、复旦、同济等众多高校聘请专家以及购买土地,搭建厂房的工作中。

为了给混合动力车提供专属的内燃机和动力电池,研发团队决定自己开发生产相关部件,经过一年的研发,自行研制的双缸水冷汽油发动机和电池完美配合。

技术有了,要想真正走向量产,剩下的就是价格,实验室中再完美的黑科技,价格高昂也会落得无人问津,最终失败的下场。

对于量产车而言,售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降低售价,老叶尽量自行生产零配件,这样就会避免遭受供应商控制价格的烦恼。

即便当时博世、大陆这样的零配件供应商进入了中国市场,就老叶当时的产量来看,他们之间的合作估计也不会非常顺利。

但即便如此,叶丰Ⅱ号还是不便宜,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月工资不到百元的中国普通百姓而言, 五万元的售价简直是天价。

加之当时没有充电站,也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设施,因此这台车仍未给老叶带来经济效益。

尽管没有量产,但是这台在今天看来作坊里诞生的产品还是得到了认可,老叶很快从相关部门领导手中拿到了国家级新产品证书,甚至被评为建国四十年来,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老叶的产品再次证明了自己。

●从千万富翁到千万负翁

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就在车辆受到一致好评的同时,现实击碎了老叶的梦想,其最主要原因还在于资金,常人很难想象曾经的千万富翁会囊中羞涩。

但是造车并非一次性投资,几年来不断研发新产品让老叶将其他工厂挣得的利润全部投入其中。但是,几千万的资金仍旧无法支持老叶继续圆梦,如果想继续生产那必须要更多资金。

就在叶文贵为资金发愁,到处筹钱的时候,机会降临到了他的身上,深圳一家公司,看中了叶丰牌汽车这个项目,希望双方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五千万的先期运作资金。此时的叶文贵的确非常需要这笔钱,以用来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车型的性能,开始叶丰Ⅲ的研发并进行批量生产。

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就在双方打算进一步合作时,对方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必须将此项目设为深圳和温州共同开发的成果,但当时的温州政府表示,这是温州市40年来最大的科技项目,不能轻易的卖给别人,最终双方合作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叶文贵并没有就此放弃,依旧到处筹备资金,完成叶丰Ⅲ的量产,1993年,他的造车事迹被美国电动车专家罗耶•凯勒发现,并慕名而来与他交流,当看到叶丰牌汽车时,凯勒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叶文贵提出了合作请求。

凯勒提出,叶文贵负责整车生产,美国人负责技术研发以及资金支持,就在双方进行进一步洽谈时,意外再次降临。

在涉及到车子挂什么车标时,双方陷入了僵局,叶文贵坚决表示要挂”叶丰牌“商标,但凯勒表示,如果挂”叶丰牌“商标那车辆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所以必须悬挂美国人的商标。

就在此事上双方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争执,最终叶文贵依旧坚持自己原则,双方合作谈判结束,罗伊•凯勒满怀遗憾的离开了金乡,叶文贵得投资的机会也就此失去,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叶文贵最后一次获得投资的机会。

没有资金做后盾,再大的能力也只是空想,1994年,老叶为了实现梦想花光全部积蓄但仍旧无力回天,他只能变卖其他工厂、房产,曾经的千万富翁转瞬间变为了千万负翁。

1年后,尽管老叶使出浑身解数,但资金缺口仍旧难以填补,叶丰汽车制造厂以破产告终。曾经耗资超过千万的试制车最终成为放在厂房中无人问津的废铁。曾经被媒体争相报道的老叶也如同逐渐生锈的试制车一样,被世人慢慢遗忘。

2017年3月13日,曾经的浙江首富,叶文贵因病离开人世……

●总结

对今天中国品牌的领军人物而言,叶文贵称得上是先驱,在80年代初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叶文贵这个返乡知青决定造车,这已属那个年代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目标是造百姓买得起的新能源车,但想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不仅仅需要眼光、魄力,更需要多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展。

在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年代,各种阴差阳错的意外加上倔强的性格,让这个曾经创造令人惊叹奇迹的老叶拼尽全力,却以失败告终,这多少令人唏嘘。或许从商业角度上看,叶文贵的造车之路用失败形容毫无争议,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为了梦想拼搏、努力的老叶是个虽败犹荣,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梦想家(图/文 汽车之家 刘立伟)

—THE END—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的目标是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