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微速讯:43亿,司机的“安保系统”真香了?

作者 | 李浩诚

编辑丨禾牧

核心观点

当L2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渗透进入到民运市场中,人们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人机共驾时期;


(资料图片)

2025年,车载DMS的狭义市场规模有43.2亿人民币,虽国外大厂高手林立,但中国本土仍会涌现出具备原创科技精神的实力企业;

DMS前景很美好,大趋势非常确定,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创新,以行业的力量推动DMS的发展,以期在不远的未来收获美好的果实。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2年6月23日通过,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至此,深圳成为了国内L3+自动驾驶落地第一城。

但当前,在“完全自动驾驶”尚待验证的情况下,“人机共驾”依然是行业与市场的最优选择。

在“人机共驾时代-GTM2022车载DMS功能模块线上沙龙暨报告发布会”上,亿欧执行总经理,亿欧汽车总裁杨永平曾表示,当L2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渗透进入到民运市场中,人们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人机共驾时期。

在“人机共驾”阶段,当驾驶场景超出系统的能力范围后,驾驶权能不能安全地从机器交还到人类司机,以及如何确保人有能力接管,这些过程中需要系统感知与理解人类司机的当前状态,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MS:Driver Monitor System)成为保证驾驶安全的关键所在。

01 43亿市场规模,已在爆发前夜

近期,亿欧智库在发布的《2022中国汽车智能化功能模块系列研究-车载DMS篇》报告中提到,当前“人机共驾”阶段,疲劳驾驶、驾驶分神、激进驾驶等主观因素已经成为公路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37%。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前“人机共驾阶段”大多数驾驶操作仍需要驾驶员亲自完成,因此确保驾驶员可以随时接管车辆便成了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解决方案,这也正是DMS功能所扮演的角色。

车载DMS功能在商用车的应用已经贴上了“刚需”标签。

2018年中国的“两客一危”政策,成为车载DMS功能在中国商用车市场迸发导火索,在驾乘场景需求驱动、政策监管驱动以及后装DMS产品属性的驱动下,公交、重卡等各类商用车市场都掀起了后装DMS标配浪潮。

商用车后装DMS的成功验证了DMS在商用车领域的可行性,随着商用车DMS供应链体系以及产品形态发生迭代,商用车DMS这一终端产品也将由后装向前装推进,以进行产品力、性价比、智能化等多方面的提升。

在清研微视总经理张伟看来,DMS能够从原来的一个非常小众的功能,发展到今天如此的规模,并有大量的企业去做,其实得益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算法的逐步成熟和普及。

海外车企较早关注到了乘用车领域的车载DMS赛道。

2 006年,雷克萨斯LS460首次配备主动DMS,但主机厂由于成本支出高以及消费者认知低等原因对主动DMS并不认可; 2015年4月,纽约车展全球首发的凯迪拉克CT6因搭载Seeing Machines提供的“Super Cruise”的DMS系统而名噪一时,也标志着主动式车载DMS被市场接受的开始。

随着商用车通过后装上车的方式,验证了DMS功能的必要性,2020年前后,DMS也开始在中国乘用车领域有了些苗头。

中科创达智能网联汽车事业群产品总监赵锐直言,DMS目前所处的阶段就是市场大爆发的前夜。

在亿欧汽车分析师李浩诚看来,近年来中国车载DMS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有三点:

1.由于辅助驾驶仍将在中长期内保持市场的主流地位,DMS功能在辅助驾驶行业的发展助推下,实现了持续增长;

2.诸如3D成像、光学镜头、红外摄像等视觉技术,及AI算法的广泛应用,为DMS产品的功能实现进行了赋能,与硬件产品协同助推了DMS的行业发展;

3.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2020年之后,中国DMS行业涌现出很多新兴企业,推动了中国DMS行业的持续发力。

亿欧智库预测,在2025年,车载DMS的狭义市场规模有43.2亿人民币,虽国外大厂高手林立,但中国本土仍会涌现出具备原创科技精神的实力企业。

02 让技术再飞一会儿

随着中国DMS行业的发展,本土供应商已具备提供DMS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清研微视、商汤科技、智华科技、中科创达等公司的DMS产品,均实现部分产品与方案的量产落地。

但中国前装DMS系统的商业化量产落地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例如视觉技术难点、软件算力不足、数据采集/标注缺失以及驾驶员状态不稳定等。

智华科技副总经理杨波认为,技术产品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技术导入期,到市场导入期,再到技术成熟期,最后到市场成熟期的过程。由于技术尚未达到一个很成熟的阶段,DMS目前仍处在市场导入期。

在瞰瞰智能合伙人兼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陈兴华看来,目前DMS的产品定位与用户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包括技术发展上的挑战,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因此中国前装DMS系统的大规模量产上车,不仅需求行业、企业间的联动合作来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同时还需要学术界与政府一起制定完善健全的行业规范以及标准,从上层引导与监管角度,催化行业的加速发展。

2018年之后,商用车DMS以后装的方式开始上车,但由于后装上车方式,仅需要摄像头、相关PCB以及相关线束便可实现,行业准入壁垒较低,参与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参差不齐。

同时,政策并未对后装DMS的产品性能以及智能化提出明确指标,市场监管力度的不足使部分商用车DMS供应商开始了通过不断压低价格以及产品功能性的方式获取订单。

结果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价格战使商用车后装DMS的供应商无法获利,同时不断下探的产品性能也无法对驾驶员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因此行业内,一些“正能量”企业,开始通过“算力预埋”的方式,尝试将商用车DMS 由 后装转为前装。

相较于商用车,乘用车DMS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车载DMS在乘用车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正在由技术导入期向市场导入期发展,且相关政策尚未完善。

乘用车市场附带消费属性,需求相对离散化,因此用户对于产品功能的成本和性价比非常敏感。商用车DMS由政策推动市场的逻辑无法在乘用车市场复用,因此,若DMS功能无法成为乘用车上实用性较强的功能,用户并不会为此“买单”。

对乘用车用户而言,DMS功能属于低频应用且必要性与实用性不易感知,同时受限于成本,目前绝大部分乘用车DMS的产品体验较差。

为此,具有消费属性的乘用车DMS产品设计需要重新定义,例如与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智能驾驶等功能融合,实现功能应用的高频化与智能化。

乘用车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以安全提醒为切入口,不断开发与扩充不同子场景下DMS与其他功能与控制域的结合。

目前已经有部分AI算法企业,正在不断地尝试将车载DMS与智能座舱域、智能驾驶域以及智能交互功能的融合。

这些功能的融合交互,也为乘用车DMS的智能服务体验与商业模式创新打开了突破口,成为乘用车用户接受DMS功能的助推器。

03 趋势确定,前景美好

结合当前中国车载DMS的发展现状,李浩诚有三点洞察:

1.车载DMS对于驾驶员的状态判定与监测,仍以通过单一视觉对驾驶员面部特征抓取进行判断的方式为主,这不利于产品商业化实现,也不利于视觉算法企业在垂直应用领域的深度发展。

虽然基于生命体征与视觉监测的“融合检测”方案是学术界正在研究的方向之一,但现阶段对于产品标准(融合检测)的强制定会产生大量的硬件成本增加,即对于驾驶员生命体征的监测,一定是需要一些更为专业的高成本的设备。

2.DMS供应商的产品设计需要与整车融合,从而为主机厂提供端到端的定制化产品,也促使主机厂在采购DMS时,通常选择软硬一体化的产品形态。

目前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企业,也提出了新的产业定位“TierX”,向下为主机厂提供“菜单式”的产品方案,向上、向左、向右为生态伙伴提供“开放式”的合作模式。

3.对于新势力车型以及传统车型的DMS功能的产品发展决策,主机厂的选择是不相同的。

对于新势力车型,主机厂通常会优先考虑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差异化水平以及功能的创新性,从而选择与供应商深度合作甚至自研。对于传统的车型,主机厂会优先考虑成本,并对标其竞品车型,最后综合考虑是否搭载DMS功能。

李浩诚认为,随着DMS功能的大规模上车,主机厂与供应商将得到更多的算法数据与用户反馈以支撑DMS产品功能算法的优化。

为了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化安全驾乘体验,DMS功能将逐渐提炼Corner Case事故分析数据,持续优化驾乘子场景的产品功能设计,例如夜间驾驶、雨天驾驶、雨天+夜间驾驶等。通过子场景的事故数据分析以及事故归因,对DMS的产品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他相信,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相关标准未来也将会发布,供应商、主机厂以及用户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届时,将智能驾驶功能与DMS功能和数据进行融合将成为主机厂布局DMS产品时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车载DMS功能随着软件算法的提升以及硬件设备的搭载,将逐渐发展为一体式的座舱监测系统(IMS),覆盖更广的监测范围与融入更多的感知功能,例如乘客监测、儿童遗落检测等。为驾乘人员提供智能座舱全场景监测方案之外,同样提升了自身产品的溢价能力。

杨波表示,不管是对自动驾驶的推动,还是对智能座舱的推动,DMS都拥有着远大的前景。

陈兴华同样认为DMS前景很美好,大趋势非常确定,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从产品定义、生态、技术,甚至整个产品的体系架构等,共同去创新,以行业的力量推动DMS的发展,以期在不远的未来收获到美好的果实。

04 结语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在主机厂秉承着打造智能化、差异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与用户对于驾乘安全需求持续关注的背景下,共同催化了车载DMS的发展。未来,随着DMS功能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其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车载DMS功能的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详见《2022中国汽车智能化功能模块系列研究-车载DMS篇》,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 联系 舵主小亿,或报告作者李浩诚,邮箱:lihaocheng@iyiou.com。

未来,亿欧智库将持续密切关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通过对行业的深度洞察,持续输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联系,共同助力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关键词: 功能模块 产品设计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