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现在电池成本,特别是原材料成本,显然已经偏离了合理价格区间。”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坦言。
“我们在汽车业工作了几十年,可以看到,今年是汽车产业涨价很厉害的一年,虽然主要是电池引起的涨价,但零部件也有带来影响。”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说,“总之,成本上涨会最终影响到OEM的供货价格。”
江苏常州某线束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受国际形势影响,部分金属原材料出现紧缺现象,其价格从去年下半年就一直在涨价。随着疫情来袭,部分车企订单明显减少,零部件企业的盈利空间被明显压缩。
汽车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持续多时的原材料压力早已从上游传递至终端。
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受冲击
从去年开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就让动力电池行业直呼“受不了”。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三元正极及前驱体、磷酸铁锂、负极、6F、导电剂、结构件均实现大于 100%的高速增长。以碳酸锂价格为例,仅一年多时间就从5万元/吨涨至30万元/吨,到今年一季度更是来到了50万元/吨。
近期头部动力企业一季度报的“增收不增利”也着实反映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业绩的拖累。以宁德时代为例,其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实现归母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承担了主要的原材料涨价压力,是毛利率环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芯片行业同样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威胁”。今年俄乌局势紧张后,集邦咨询认为,俄乌冲突虽短期内不至于造成芯片生产中断,但半导体原料气体供应量减少可能造成其价格上涨,芯片生产成本将因此增加。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记者表示,芯片厂商短期内替换氖气供应商将比较困难,氖气涨价也会抬高芯片成本,而其长期产能不足将进一步对汽车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另据外媒报道,三星电子正与代工客户展开商谈,计划今年把半导体生产费率提高多达20%,加入了全行业推动价格上涨以应对材料和物流成本上升压力的行列。据知情人士透露,取决于复杂程度,基于合同的芯片价格可能会上涨约15%至20%。
中芯国际在5月13日的一季度业绩说明会议上指出,第一季度出片的多数原材料仍以去年价格计算,第二、三季度将以今年新价位材料为主,预期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将提升公司10%营业成本。
疫情冲击 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供应压力
来自原材料的供应压力不只是在动力电池和芯片方面。
此前,大众汽车曾指出,俄乌冲突加剧了大宗商品的涨势,并且这一市场恐将一直动荡至2026年,出于对供应链前景的担忧,镍、钯等汽车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已开始飙升。
国海证券指出,2021年受原油、钢材、煤炭等上游价格持续上涨影响,轮胎主要原材料天然胶、合成胶、炭黑、帘子布等价格长期处于高位波动状态,天然橡胶2021年均价同比增长25.32%,炭黑2021年均价同比增长52.30%。轮胎企业成本承压,毛利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据测算,截至2022年4月1日,原材料指数已上涨为2020年年初的1.32倍。
浩信集团营销管理部总监郝雪峰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公司所用的生铁、废钢等主要原材料在今年一二月份上涨约100-120元/吨,四月份略微下浮30-50元/吨,今年以来,原材料满足现排产需求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储备,但还未体现出特别紧张的情况。“当然,今年排产较去年有所降低也是原材料未体现出紧张的因素之一。”他说。
同时,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点式暴发,特别是长春、吉林、上海及江浙等汽车产业重镇遭受冲击。以长三角为例,整车产量约占全国15%~20%,零部件行业规模约占全国三成。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疫情对下游整车厂商的辐射范围远超长三角本地。
“在上海疫情高发期,我们需要的一些钢材在上海拉不出来,很耽误生产。而且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涨幅较多,钢材涨价30%以上,铝材涨价在45%左右。”某转向器企业营销总经理对记者坦言,从2020年开始材料价格就在走高,一直到2022年年初。
长春某零部件企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尽管工厂基本实现了正常生产,但生产原材料供应“还是有点紧张”。
前述常州线束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公司今年加大了生产原材料的备货量,并且转向寻求国内厂家来替代部分国际供货商。他表示,虽然整车企业近些年在追求精益生产以及“零库存”,但为了保供应,零部件企业还是一直没有低库存过,“疫情影响之下,部分整车客户延长了支付周期,一些话语权比较小的供应商受原材料影响会更大”。
影响传导至终端
今年以来,在整车成本中占比三分之一的电池终于“扛不住”了,将价格上涨传递至终端。今年3月,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迎来了一轮普涨,涉及近40款车型都纷纷提出了涨价。
近日,新一轮整车价格上调风波再起。吉利旗下品牌极氪汽车宣布,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6月1日起,调整ZEEKR 001 WE版车型购车权益,取消赠送7kW智能家充桩,该权益价值6599元;取消免费升级21英寸轮毂,该权益价值1.1万元。
蔚来方面5月13日表示,受近期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2022年5月23日起,蔚来将对ET7价格进行调整:ET7全系车型起售价格上调10000元。
“目前因电池原材料和供货价格高涨,传导到下游后,诸多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产品都在上涨,单车终端售价的上涨幅度在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根据车载电池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均度电成本上涨在300元左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对记者说。
曹广平坦言,目前影响更大的是前期价格定位已经贴近成本线的微型电动车,不仅涨价比例高,而且有的因为涨价也难以抵消成本上涨,干脆进行了停产,某自主品牌的部分车型已经出现了销售停滞或异常的情况。
针对当前汽车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沈亚楠预判未来成本会降到合理范围内,但今年价格仍会保持在高位。“当供应量涨上去,我们认为单价应该会逐步下降。”沈亚楠说,“当然,原材料的高价会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最终会影响市场需求。”
物流有所缓解 运费仍处高位
“(我们这边的)物流运费仍然处在高位,由于下游需求不旺,产能利用是正常月份的60%左右,预计五月内情况不会好转。”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竟启说。
为了帮助产业链加速恢复,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行动,打出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汽车产业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零部件企业普遍反映的物流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前述某转向器企业营销总经理就表示,上海现在的物流情况确实好转了很多。
“随着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货运物流畅通保障政策,原材料等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困难得以缓解,原材料库存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由于部分主机厂刚恢复生产,导致成品库存有少量积压。”吴竟启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讲,现在也在观望是否在疫情以后会有客户的订单激增、追赶进度的情况。现在收款都是三个月前的应收账款,所以短期对企业现金流的正常维持影响不大,主要看后几个月是否还有大规模疫情,以及市场的恢复情况。”
国新办5月11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指出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货运物流不通不畅等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物流主要运行指标持续向好。全国关停关闭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基本清零;上海港集装箱日吞吐量稳定在10万标箱,回升至疫情前的八成以上。
“从四月末到现在,尽管很多供应商还未能复产,但已经出现了积极的信号。目前,我们约一半的供应商都已经恢复生产。但是,就下一阶段情况发展而言,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沈亚楠说。
积极应对原材料、供应链风险
“应对供应危机需要企业在平时做好供应商的备份工作,而且对于整车企业来说,也需要扩大零部件的库存。”张翔说。
沈亚楠表示,公司早已着手开始采取措施来增加有资质供应商的数量,以保障稳定的供应能力。在理想汽车看来,疫情仍是偶发事件,不是常态,而供应商管理策略是服务于长期的。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因为未来供应商复产确实还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也会考虑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来应对其影响。但是从长期角度,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不会出现重大变化。
“对供应链形成冲击的重大事件通常无法预测,却有规律可循。”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对记者说,除了一些真正突发的情况,大部分供应链经营性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管理上的优化、数字化的手段来提前感知,以及对潜在会发生的供应链冲击做好预案”。
宁德时代表示,应对短期内的供应链紧张,公司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供应网络,包括但不限于长协、投资、自制、回收。江西碳酸锂基地的落地、海外关键资源项目如印尼镍的推进,将为公司发展在资源端储备粮仓。另一方面公司仍将持续致力于创新技术的开发,使得电池材料成本更为可控和平衡,如推出钠离子电池。
郝雪峰介绍,针对原材料供应风险,浩信集团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三点:一是优化供应商体系,公司原材料供应商从2021年的十余家调整为7家,收缩了50%,提高了单家供方的供应额,这极大地增加了供方对浩信的黏性、积极性及重视度,在特殊时期可以给予公司更好的政策;二是成立了专门的原材料寻源团队,持续优化供方体系,寻找更优质的大比例供方;三是应对疫情运输问题,提前一个月做好生产计划,供应可提前组织货源,并安排专人高速引领,货车进厂贴封条,全程隔离,切断接触,做到生产防疫两不误。
曹广平坦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中原材料在自然界里的资源丰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新能源汽车行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当转向电池用量少的混动路线,尤其是增程、插电、普混车型,基本上能覆盖所有消费人群的使用场合。二是开发新的低成本提锂尤其是海水或湖水提锂技术。三是开发新的免钴、低镍的电池材料体系,把资源丰度作为电池研发的重要输入条件。四是需要攻克低成本的电池材料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主要电池原材料能够大量的、多次的循环利用。
当挑战发生时,企业需要从应急管理到连续性管理转变,最重要的还是面对未来的供应链新常态实现系统化的、整体韧性的升级。方寅亮指出,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三步走策略,逐渐从“救火式”应急反应,转变为“常态化、高韧性供应链管理”:短期做好应急管理,由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应急管理,尽可能减轻短期冲击对业务可持续性的影响;中期做好业务连续性管理,通过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规划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局面进行前瞻性布局;长期做好构建供应链新常态,对供应链韧性形成战略性认识,以达到供应链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