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助推绿色出行
导读:
绿色出行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模式,是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培育绿色出行文化是 将“被强迫的绿色出行行为”转变为“主动的、潜意识的、自发的绿色出行行为” ,逐步建立交通参与者的绿色出行行为习惯,让绿色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本文梳理了国外城市绿色出行文化的培育措施和典型案例,结合我市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供决策参考。
#01
绿色出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市交通拥堵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虽然通过限购政策降低了小汽车增长速度,但限购政策并未使购车者放弃需求,导致购车需求不断积累,同时 小汽车出行分担率依然较高,社会公众对于小汽车出行优于绿色出行的价值观导向仍较为普遍 。
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绿色出行方式往往与“廉价”联系起来,遏制了绿色出行的社会接受度与普及程度。
因此,为了让绿色出行群体感受到与驾车出行群体同等的自豪感与满足感,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还需要 培育绿色出行的文化氛围,改变人们的认知,使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及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 。
“ 助推理论(Nudge Theory) ”很好地解释了绿色出行文化氛围对于推动居民优先选择绿色出行的重要作用。助推理论发现 个体并不是“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感情的“社会人” 。
个体决策时通常出于本能和经验的“直觉思维系统”,而非“理性思维系统”,并非只考虑物质和金钱,还会顾及个人形象、社会影响、内在成就感、社会规范等。
全社会绿色出行文化氛围的培育,有助于建立起绿色出行优先的社会规范,使绿色出行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达到推动绿色出行的目的。
#02
国际城市绿色出行文化的建设经验
(一)
举办特色宣传活动,
提升绿色出行的社会形象
哥本哈根 采取了 多元化的措施主动引导自行车发展,逐步提升自行车的社会形象 ,如今 自行车已经成为健康、活力、新生活的城市代名词 。
哥本哈根一直非常重视自行车的宣传活动。
一方面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政府官员、皇室成员等名人带头骑车出行并亲身参与自行车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政府 采取创新措施宣传自行车出行文化 。
2008年“I Bike Copenhagen”(意为“我在哥本哈根骑车”,简称“I Bike CPH”)标志成为哥本哈根重要的城市符号,遍布于街头巷尾。
政府不仅在街道上塑造了统一的视觉符号,还将该标志植入日常生活用品设计,发行了贴纸、T恤、环保袋等周边产品。政府为此专门建立了网上论坛,真正做到了全时全方位地向市民宣传哥本哈根“自行车之城”的理念。
另外,上线了手机APP“I Bike CPH”,APP能为骑行者提供天气预报、路程规划、卡路里测算及各种物质或非物质奖励,提升骑行的乐趣和忠诚度。
截止到2019年,哥本哈根自行车分担率达28%,其中44%的骑行用于通勤和通学。
图1 “I Bike Copenhagen”在哥本哈根街头无所不在
图2 手机APP(“I Bike CPH”)
(二)
鼓励公众参与,
提高绿色出行的社会认可
纽约市 很重视 步行自行车领域的公众参与和教育培训 ,如:举办“骑车上班日”、“步行周末”、“我们在此行走”等活动,并专门开设步行自行车教育课程。
图3 “骑车上班日”
哥本哈根 致力于 塑造骑车乐趣,以此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骑行的忠诚度 。如:在自行车道旁安装“自行车计数器”,它能够自动识别经过的自行车并显示每日和每年的自行车通过数量,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实时数据,更增强了市民骑车参与感和趣味性。
同时, 对各类人群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激发公众参与 ,如:“自行车大使”每年进社区为居民示范安全骑车,针对自行车使用特点及需求,设计专门培训活动和内容;学校对学生定期开展骑车教育和考核,举办安全文明骑自行车大赛。
(三)
社会团体多方协作,
促进绿色出行的社会共治
东京 通过 多方协作、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作用管理自行车乱停放 。政府每年与相关组织合作开展“站前自行车停车清洁活动”,广泛宣传呼吁东京市民合法停放自行车。
该活动于1984年启动,到2021年已举办了38届。活动由87个团体共同组织开展,包括东京都、区市町村(岛屿部除外)、站前自行车清洁活动推进委员会的组成团体及合作团体。
活动期间,一 是开展大范围的宣传活动,包括在公共设施、车站、电车、公交车等张贴宣传海报,利用街头大屏幕、数字标牌播放宣传视频,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公告等;二是加强自行车清理活动,借助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集中对轨道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的违规停放自行车进行清理。
通过长时间周期性的自行车停车清洁活动,良好的自行车出行和停放氛围在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市民之间构建起来,形成绿色出行的社会共治模式,推动市民主动选择骑行的绿色出行方式。
表1 站前自行车清洁活动推进委员会
图4 站前自行车清洁活动宣传海报、传单
(四)
推动志愿服务,
强化绿色出行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加坡 地铁有限公司(SMRT Trains Limited) 与社区、学校合作推出“领养一座车站”的志愿活动 ,通过“领养”车站的方式,以学生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切实参与到车站服务中,培养文明关怀的出行文化。
在活动中,学生作为“车站大使”帮助市民出行,如:为通勤者指示方向、在售票机旁提供帮助、确保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优先使用电梯等。该活动自2014年推出以来已有31所学校的1700多名学生成为了“车站大使”,活动在有效改善出行体验的同时,培育了社区居民和学校学生绿色出行文化。
图5 新加坡“车站大使”
(五)
践行礼让行人,
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氛围
日本 的法律法规 非常重视行人路权 ,《道路交通法》规定在机动车和行人同时过街时,行人有优先通行权。如果道路两侧的行人要通过人行横道过马路,要求汽车驾驶员停车让行。在未设信号灯的交叉口划设停止线并设置停车让行标志,要求驾驶员必须停下车辆确保行人安全后通行。
违反停车让行的将处以约6000日元至12000日元的罚款。若造成交通事故,驾驶员将面临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50000日元以下罚款的严厉处罚。
图6 日本交叉口“停车让行”标志
在 美国 “行人优先、汽车让人”是基本交通规则 ,行人只要走上人行横道,车辆必须停车让行,否则面临着“吃”罚单的风险。因此,美国汽车驾驶员碰到行人要过马路,常常停下车后挥手示意行人先走。
明知故犯、似停非停或加速快驶的驾驶员,会被警车鸣笛令停,并收到警察的罚单。只要被开具罚单,记录将永久性地留存在个人社会安全号码(Social Security Number)档案中,在晋升、信用、保险、求职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03
我市培育绿色出行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
共谋绿色出行
交通文化顶层设计
我市 交通文化品牌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绿色出行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建议首都文明办、团市委、教委、司法局、交管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委等 多个部门群策群力,制定未来3-5年全市绿色出行文化建设的行动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推进目标、政策导向以及工作任务等,并联合全市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交通文化品牌 。
同时, 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绿色出行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小组,提升协同能力,把绿色出行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 。
(二)
大力推广绿色出行
交通文化理念
绿色出行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对公众形成影响力,宣传教育一定要做到系统和持久,逐步引导公众从被动接受到潜意识接受并改变。
一是注重青少年绿色文化教育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绿色出行的内容加入教学大纲,强化国民绿色出行意识。
二是扩大绿色出行宣传教育覆盖面 ,推动交通宣讲团、行业协会、志愿者等团体深入机关、社区、校园、家庭、企业和乡村等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并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媒介、手段和形式,提高公众对绿色出行方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三是策划骑行打卡等活动 ,以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报道,扩大慢行系统影响力,引领绿色出行新时尚,让市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绿色出行。
四是从环保健康等角度切入,宣传绿色出行行为的长期效益 ,使绿色出行行为的效果可视化,提高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直观感受与体验。
五是灵活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 ,发挥名人效应,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培育公众绿色交通文化理念。
六是完善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 目前,北京首创基于一体化出行服务的绿色出行碳普惠:鼓励绿色出行,节省的碳排放打包在碳市场交易,由平台回馈出行者。此次行动是推动绿色出行从理念倡导向激励引导升级,促进出行行为实质性转移的一次探索尝试。建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工会组织,推进绿色出行优先纳入工会会员普惠制服务。
(三)
人人担当志愿者
助力绿色出行文化培育
建立志愿者机制推动公众参与绿色出行 ,与社区、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合作,推进绿色出行志愿者队伍建设。
营造一个“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 ,政府出面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支付人身意外保险、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
市公安局、首都文明办、市志联、市交通委等相关单位研商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志愿者积分累计机制 ,积分能用于兑换特有产品,提高志愿者身份自豪感,吸引公众参与到绿色出行志愿者行列。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企业每年要有一定时间的绿色志愿服务工时,或者在招聘时给予有绿色志愿服务经历的求职者一定的利好措施, 推动志愿者文化深入社会 。
(四)
持续深入推进
文明驾车礼让行人
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加强政府、企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等多方力量“宣传协同” ,依托“信用+交通”将不礼让行为与个人征信挂钩。
二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执法效 率,严查严管“不礼让”交通违法行为 ,开放行车记录仪视频认证违法行为等多渠道多方式拍摄认证不礼让行为,并对举报人员给予奖励。
三是联合媒体引导舆论 ,以访谈、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培育“交通出行者礼让行人,交通工具礼让骑行,机动车礼让公交车”等文明礼让习惯。
四是软硬措施相结合 ,通过设置减速带、警示柱、停止线后移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在路口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