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各国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可持续发展浪潮持续冲击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隐藏在潜力主题下的巨大投资机会。
过去几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持续冲击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巴黎协定》净零目标为全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按照各国目前排放状况及上报的减缓气候变化承诺推算, 离设定的升幅小于1.5℃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为实现净零目标,全球政策机制、技术革新、消费者意识等将会持续提升,涌现出更多可持续投资机会。 围绕气候风险的缓解与适应,在综合考虑 投资可行性与发展潜力 两方面后,我们总结出六大投资主题(见图1)。预计到2030年,这些主题将带来共计约7万亿~11万亿美元投资机会。
过去几年,这六大投资主题广受投资者青睐,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细分赛道,更是资本追逐热点,国内外均已涌现出一批高市值行业巨头。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基于我们的观察分析, 从全产业链视角来看,这六大投资主题下的其他细分赛道行业、企业也在加速成长,带来巨大潜在投资机会。 本文将重点分析六大投资主题及其核心细分赛道,并在深挖赛道的过程中,聚焦讨论下一轮潜力增长点。
投资主题规模估算说明
我们的市场潜力估算主要基于如下核心假设,实际市场潜力可能更大。
- 行业对过往技术或者新技术应用延续现有趋势,不会出现重大预期外变化;
- 消费者行为延续现有趋势,并因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有所调整;
- 监管不会对市场进行预期之外的重大干预(即不会出现重大影响)。
每一个投资主题的规模估算都是在综合考量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监管和宏观经济因素后做出预测。此外,对每个市场规模的预估都会考虑该估值的确定性,即有的投资机会确定性高,有的投资机会确定性低。
本文将介绍大家更关注的绿色能源与绿色交通
01 绿色能源
能源行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中国,2020年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1吉吨,仅燃煤发电站(包括热电联产厂)就占中国整体能源消耗和生产相关排放的45%以上,占全球排放的15% 。由此可见,开展能源行业脱碳、实现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是实现全球净零目标的关键。
向绿色能源转型催生了很大的投资需求。 以电力行业脱碳为例,首先需要借助投资,将发电能源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转型,并加强现有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其中,在部署清洁能源时,需要大量基础设施,进而产生了额外投资需求。此外,要实现电力部门100%脱碳还需要大量工具,包括新技术、廉价且具备灵活性的电网系统,以管理间歇性(且经常是分布式)发电等。另外,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现象诸如森林火灾、飓风、洪水等频频肆虐,加固并提高电网弹性成为必选项,也是重要的可持续投资方向。
我们预计到2030年,绿色能源领域将产生约2.3万亿~3.5万亿美元投资机会, 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储能解决方案、电网和客户能源分析、氢能、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具有较大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近年来,包括水力、太阳能、核能和风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持续增加,有望成为规模最大的潜力投资赛道。 在成本方面 ,近几年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断下降,可与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一较高下,需求规模增速持续飙高。同时,能源存储成本也在持续下降,进一步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从而取代煤和气。 而在政策方面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公布了清洁能源目标(例如,欧盟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当年能源消耗总量的20%),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能源产业转向绿色能源(例如上网电价补贴、税收优惠等),进一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目前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对政府补贴依赖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投入,优化成本。
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建设的重点投入方向,投入规模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在“坚强智能电网”三个建设阶段中,智能电网投资额占电网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19%、11.67%、12.50%,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家电网董事长毛伟明预估,在“十四五”期间,电网及相关产业投资总额将超过6万亿元。此外,在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智能电网也可以通过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同时, 随着成本下降和新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能源存储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周期性(如太阳能无法在夜间生产)带来的储能问题及巨大存储容量需求。 近年来,欧美国家在储能领域蓬勃发展,中国也加强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和布局。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的目标。部分龙头企业也加速储能相关布局,例如某国内新能源科技龙头企业和国有大投资集团投资数千万元,成立了储能发展公司,全力推动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此外, 低碳燃料(包括氢能和生物能源)也将在脱碳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现有能源燃烧体系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减排。 基于我们的估算,在全球变暖、温度升幅控制在2°C内的情景下,到2030年氢能可以满足约5%的可再生电力需求,市场年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推动氢能源发展,例如欧盟于2020年公布《绿色氢能战略》,计划在未来10年加大对氢能产业投入。
生物燃料主要来自各种动植物油脂,因其几乎可以达到碳中和而成为减排利器,受到各国关注。 欧盟2009年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指令》规定,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掺混比例应达到10%。生物燃料主要包含二代生物柴油(HVO/HEFA)燃料、废弃物燃料(通过热解或气化工艺),以及电燃料。其中,欧洲生物燃料发展速度高于美国,投资潜力巨大。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者可以关注通过生物质规模化生产生物燃料、通过热解工艺变废弃物为燃料,以及转化废弃物燃料的气化工艺这三大方向。
赛道深挖——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与多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融合,包含电网现代化和弹性电网两个方向。 电网现代化是运营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监测电力流向和用电量,以更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的过程。随着技术成本降低及数字化不断推进,电网现代化越来越受到投资人青睐,各类公司开始布局软硬件支持和维护等服务。 弹性电网是指能及时应对小概率高风险极端事件、将事件影响范围最小化、且有能力快速恢复供电能力的电网。 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有所增加,相关维修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这一领域发展。电力公司希望通过现代化且兼具弹性的电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于是一批专注于提供软硬件支持及维护等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
随着全国电网规模扩大、线路复杂程度增加,智能电网建设逐步被列为中国重点战略。 例如,2021年智能电网建设被纳入“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到应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
除了国资控股的电力企业,初创企业也在智能电网方面崭露头角。 例如,2021年国内某初创公司获千万元A轮融资,其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在区域电网峰值负荷时间段内,充分发挥虚拟电厂功能,平抑区域内叠加的尖峰负荷需求,延缓大规模供给侧基础设施建设和输电网及配网建设,从而提高发电侧和输电侧资产率,节约投资成本。另外,该公司根据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的欠发达地区需求,推出了微电网系统,逐步替代传统柴油发电机组,还能满足充储结合、紧急户外备用、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等丰富场景需求,帮助用户解决日常生活用能,开启绿色用能新篇章。
另外一家初创公司则基于视觉识别,为电网巡检提供AI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电路巡检难、运维工作复杂问题。由于电网规模庞大,传统人工巡检工作量大、运维成本较高,且因为电网多布局在偏远山区,巡检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和隐患。该公司提供从算法、软件平台、数据分析、智能检测设备到智能终端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实现输电线路缺陷AI监测、智能防外破、电力人员行为智能分析,以及电网智慧安全监督等功能。目前,该公司已获得了Pre-A轮融资。
赛道深挖——氢能
全球约30%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相关,仅依靠改进智能电网难以实现全面减排,需要改用低碳燃料。 而在未来1-3年,值得考虑投资的三种主要低碳燃料之一便是氢能源。基于我们的估算,在全球变暖、气温升幅控制在2°C内的情景下,到2030年氢能可满足约5%的可再生电力需求,市场年收入有望超过2000亿美元。
同时,氢能预计将在中国脱碳路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成本降低和输氢管道发展,到2050年中国有望建成大范围绿氢网络,用本地供应满足大部分需求,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氢能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多个行业参与者带来了机会。 2018年以来,国内顶级油气企业一直利用自身在加油站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投身加氢站试点建设,煤化工企业也正在加入制氢和基础设施建设行列。同时,氢能市场新参与者也层出不穷,例如许多车企已经着手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并有望于未来投资建设自营制氢厂和加氢设施。另外,从价值链角度看,全方位氢气服务运营商也有可能问世。不同利益相关者(例如政府、公用事业公司等)将会参与其中,通过集成服务(例如端到端解决方案、绿氢项目验证等)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些发展都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各种潜在投资机会。
02 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无疑已经成为最热门投资主题。就中国市场而言,近几年与减碳相关的风险投资大多集中在低碳出行领域。同时,随着监管政策推动以及消费者低碳出行意识提升,在交通升级领域依旧存在很大增长空间。
我们预计,到2030年绿色交通将带来2.3万亿~2.7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下一代电池技术等均是极具潜力的投资方向。
电动汽车有潜力成为绿色交通领域最大赛道之一。 首先,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我们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车在轻型车销售中的渗透率将提升至全球销售总和的14%~16%;而在货车销售中的渗透率预计将提升至30%~55%。其次,就成本而言,目前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总持有成本与内燃机车辆相当,且随着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电动乘用车总持有成本还将持续降低,这些都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动车销售规模。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相关配套产业也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和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制造等,都带来了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在“碳中和”目标下陆续出台的监管政策,有力推动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例如今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可以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而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的大幅增长,也吸引了各类投资者纷纷入场。例如,国内某头部互联网金融集团向充电桩运营初创公司投资数千万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而电池制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环节,其发展趋势也颇受各方资本关注。 例如,国内某锂电公司在成立次年就拿到了天使轮投资。该公司成立10年以来,持续投入锂电池相关研发,虽然当时尚未有具体产品上市,但仍获得多家上下游龙头企业青睐。公司于2022年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市值逾数十亿美元。
赛道深挖——充电基础设施
我们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7000万辆,其中70%销量集中在中国。 同时,国内对充电设施的需求和制造技术也在同步提升。自2006年深圳开始建设国内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起,多年来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一直未向社会资本敞开。其后,随着国家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预示着各地方政府将在政策措施上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并 重点聚焦充电设备生产、支持技术开发和设施运营三大方向 (见图2)。例如,国内某充电桩初创公司于2021年获得多家头部投资公司B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该初创公司通过整合全国中小充电桩运营群体,为其提供统一支付、交易管理、运营维护、增值服务等互联网平台服务,如今已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充电桩运营商。
然而,充电行业仍然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在电网容量和平台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方面,相关企业也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 2022年初,某国内备受关注的能源物联网公司获得头部投资公司青睐,再加上此前获得的机构投资,该公司已累计完成数亿美元E轮融资。该能源物联网公司通过算法和集中供给,提升充电桩运营效率和能源补给效率,并通过数字化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了不同品牌与平台充电设备间的隔阂,令新能源使用变得更为便利。例如在上海,该公司通过密集布局合作充电桩,使新能源车主只需一键扫码,即可在所有合作充电桩享受到充电服务。
资料来源及致谢
麦肯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