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是个好日子,宁德时代当天宣布首批四座换电站启动服务。同样在这一天,蔚来第900座换电站正式上线。
宁德时代的入局,看上去是给蔚来增加了一位强劲对手,但同时也预示着更多人对换电模式的认可。伴随着国家与地区政策的支持,预计未来3年,国内换电站的规模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有相关机构测算,至2025年为止,国内换电站数量将攀升至1万-3万座之间,产业规模高达600亿-1600亿元。截止目前,国内换电站数量约为1500家。
其实,摆在换电站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基建成本如何解决,如何统一电池标准,盈利模型的构建有多少经验数据作支撑等等。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换电赛道上率先起步的蔚来,已经建立起巨大优势,关键是等待这个产业的爆发点。
政策扶持,入局者实力雄厚
从2020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充电桩和换电站作为配套设施共同发展。也就是在这一年,宁德时代开始了换电站的长远规划,而蔚来则已经着手大规模建设换电站。
2021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了《试点工作通知》,选取了包括北京、武汉、三亚、重庆等11个城市进行试点工作,目标是推广换电车辆超10万辆,新建换电站1000座。这是换电圈最为看重的一次试点工作,因为所有相关企业都在翘首盼望着这一份工作结果的经验分享。
两年来,与充电桩的基建相比,换电站的投建速度可谓非常慢,真正参与其中的运营商也不多。除了目前建站最多的蔚来,还有奥动、杭州伯坦两家运营商完成了百座换电站的建设。
换电站与充电桩的建设成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目前建设一座乘用车的换电站需要500万元,而商用车换电站则超过1000万元。
好消息是,各地对于换电站建设有相关补贴。重庆给出了单站不超过50万元的补贴,海南省一次性给予投入使用的换电站15%的建设补贴,大连市对于符合条件的换电站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金额。
即便如此,换电圈的参赛者依然不多,主流的换电运营商分为三类。
以蔚来、北汽为首的整车厂,它们拥有先天的客户群;以国家电投、中国石化为首的央国企,它们的财力和资源(建设用地、电力成本)最为雄厚;还有就是奥动、杭州伯坦这类第三方运营商,在局部区域有先发优势。
不管入局者是谁,反正就是没有充电领域的大咖,例如星星充电、特来电、云快充等。它们是因为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太高而不参与吗?还是因为看不到换电的未来?
换电是过渡,充电才是未来?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约在800万,公用充电桩121.3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165.1万台。
现如今的车桩比已经有着不小的充电压力,但新能源车的产销量还远远超越充电桩增加的速度,往后的充电难度只会进一步增大。如此看来,几分钟就能完成补能的换电模式,就自然有了存在的必要。
另一方面,伴随换电模式而来的是“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主流车型如果刨去电池,购车价格能下降4万-7万元不等,占购车成本的20%-40%。
购车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二手车的残值率。电池衰减是二手电动车残值率低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了电池,那么二手电动车的价格将和燃油车一样更看重使用状况。
但以上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电池技术不成熟的当下。假如电池技术进一步突破,例如固态电池真的可以实现,提升了充电速度和容量,那么换电的优势将会日渐式微,就像如今的手机都不再换电池一样。
此外,如果充电桩随处可见,如果充电速度真正实现15分钟充满,那换电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乱局需统一,谁将主导市场?
摆在换电站面前的最大问题,依然是电池规格的差异,单一换电站能提供服务的对象有限,入局者们都在各自为战。
蔚来此前也曾呼吁大家参与其换电计划,但其他头部玩家并不乐意。毕竟,一旦使用了蔚来的标准,那就意味着往后包括电池、底盘等设计都会受到蔚来既定标准的影响,把研发主导权拱手相让。同为整车厂,谁都不愿意落入这样被动的局面。
而作为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如果由它来制定这个标准,则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原本就是在宁德时代采购电池的整车厂,那么换电标准的建立,将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联系,深化合作。
所以,“宁王”的加入,也就预示着换电站发展的拐点已经在路上了。
关键词: 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