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车厂们被动涨价,消费者是否真的会买账?只能看各厂的命数和神通了。
“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
这句让购车者焦虑到挠头的话,来自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3月19日(周六)的微博。
李想说,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
此外,他还发了通感慨: 战争、政治、疫情让买车还能升值,美国二手车价格整体上涨了30%。
涨价虽然让人焦虑,但已不是新闻。
就在3月18日,小鹏汽车官微宣布,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将对在售车型上调1万元至2万元;
比亚迪在3月15日也表示,将上调部分车型价格,涨价幅度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要知道,在今年1月末,比亚迪刚经历过一轮涨价。
为什么要涨价?理想和小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主要来自上游。
涨价“涟漪”如何传导
如上图所示,这个上游有好几层概念,对于“蔚小理“这些车厂来说,直接的上游就是动力电池。
目前动力电池占整车的成本达到25%-40%,也就是一辆成本20万的车,单电池约占5-8万元。
而对于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动力电池来讲,他的上游则是各种原材料(比如正极、负极、电解液),至于材料的上游,则是最近让大家苦不堪言的矿,比如镍矿、锂矿。
镍矿不必多说,前几日“妖镍”的近乎90度的暴涨,险些让不锈钢巨头青山控股爆仓,也引发了市场对动力电池涨价的担忧。
再来看,锂电池的主角:锂。
如果我们将锂作为线索做个梳理,它的产业链条是这样的:
锂矿开采商—锂盐厂—正极材料厂—电池厂—整车厂。
需要注意的是,链条的各方,话语权是不同的。
目前来看,电池厂比正极材料厂强势;整车厂理论上会比电池厂强势,但目前锂电池产能紧张,电池成了香饽饽,所以电池厂话语权暂时最强。
既然电池厂那么强势,能不能摁住上游的手,不让它涨价? 目前来看,答案是不行,不过这中间的价格传导过程比较曲折。
锂价上涨初期,成本传导至正极材料厂时,价格会出现一定的停顿,因为更强势的电池厂,起初不愿接受涨价。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超源力》,电池厂向上游采购时,会有预付款,此时上游会按照预付款确定的价格,向电池厂交付原材料。
但电池厂交预付款是一个限额,如果这一批预付款的产品交付完毕,赶上下一批上游产品涨价,电池厂只能开始承受部分价格压力。
最后,电池厂和整车厂也会有一个合同期,当新一年合同谈判窗口打开,涨价压力
最终传导至整车厂。
这也就是李想微博说的, 涨价是早晚的事,就看车厂和电池厂是否谈妥。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其实整个涨价事件的“导火索”,其实是上游的锂矿价格。
那么,为什么锂价涨这么凶?
这是因为上游锂矿的供给扩张,和下游的需求不匹配。
安泰科锂产业分析师陈光辉曾对《财新》指出,上游资源端的开采,尤其是盐湖提锂,受制因素较多,包括技术选型、政策风险、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等,且资本开支较大也导致上游开采谨慎;加上大部分资源不在中国,扩展周期最慢,是最主要的矛盾所在。
关于供给不足,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超源力》,补充了另一个逻辑。
2015年到2018年电池碳酸锂曾有一波有力的小行情,从3万-5万元/吨的低位震荡区,价格飙涨至18万元/吨。但这波上涨的拉动因素,来自国内补贴造成。
而当时国家补贴一暂停,全球的锂价下跌。当时不少锂矿开发者损失惨重, “所以这次他们就学精了,他们不盲目都扩展了,不管中国需求多大,他们慢慢的生产。”
那么锂矿会一直涨么?
多数人士向《超源力》表示,看不清。
但政策已然出手。
3月16日-17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发改委价格司、市场监督总局和反不正当竞争局三部委召开座谈会,讨论锂资源保供稳价问题。
据财新报道,这次会议探讨保供稳价的方式有两点,一是减少产业链中的贸易环节,如上游锂盐厂直接对接终端客户;
二是积极解决上游企业的诉求,如适当对国内资源开发政策松绑等。
车厂压力山大?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涨价,还在亏损的“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应该会很慌。
经济学有个需求第一定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 ;而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需求量又会增加。
从财务角度来看,车厂们还是有些艰难。
以“蔚小理”为例,尽管三家企业毛利率都已转正,且营收保持三位数的高速增长,但仍未盈利。
以三家企业2021年三季报做参考,蔚来、小鹏、理想2021年3季报的净亏损分别为83.93亿元、35.76亿元、6.17亿元。
之所以,毛利正,净利润还是负数,因为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做销售推广、做研发。
尤其是销售。
截止2021年三季度,蔚来、小鹏、理想的销售+管理费用分别为42.29亿元、32.9亿元、23.37亿元,占比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12%、26.46%、20.07%,已经和毛利率基本持平,所以想不亏很难。
而刚刚递交招股书的零跑汽车,则连毛利率都负的,也就是低于成本价销售,血亏赚吆喝。
如今,产品被动涨价,需求铁定受到抑制, 车厂们只能继续卖力花钱打广告,想卖点 。脚踏实地的企业,会继续砸钱搞研发,构建硬核差异化。
至于短期消费者是否真的会买账,就看各厂的命数和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