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出《关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建议》议案。
王凤英建议,推动汽车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配套体系完善的地区聚集,培育若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产能利用率低或特别公示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整车产能,遏制盲目投资现象,避免低效的重复建设,并建立退出机制;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共销售乘用车2145.6万辆,同比增长6.6%,结束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
然而,在国内汽车环境趋势向好的背景下,对于大部分弱势企业而言,日子并不好过,严重过剩的产能利用率便是最好的证明。
据乘联会统计,截止2021年底,有汽车销量统计的车企仅有86家,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需要注意的是,这86家车企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从图表来看,有16家车企销量超过60万辆,6家车企年销在20至60万辆之间,这22家车企在2021年总销量为1906.6万辆,总产能为2499.4万辆,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6.2%。
另外,年销量低于万辆的车企高达29家,2021年总销量为9.96万辆,总产能为492.2万辆,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2.02%。
一边疯狂扩张,一边产能过剩,国内车企在“卷”什么?数据显示,有11家车企产能利用率高于100%,另有4家新能源车企产能利用率也达到100%。
以东风本田为例,其目前在国内有三座整车工厂,规划年产能为76.8万辆,但是2021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79.3万辆,为此东风本田接手神龙汽车二工厂筹备新能源工厂。
以特斯拉中国为例,当前其月交付量维持在5万辆的级别,产能利用率达到100%,而特斯拉在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不断被传出各类建厂、收购产线等传言。
几年前,部分车企对于后市发展过于乐观,于是疯狂扩张,而随着竞争压力加剧,这些车企销量开始下滑,造成大量产能的浪费。
当前被边缘化车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神龙汽车、北京现代、广汽菲克、东风悦达起亚以及东风雷诺等为代表的三线合资品牌,有的产能利用率极低,有的已经宣布退市。以神龙汽车为例,其在2015年创造了70.48万辆的巅峰,雄心勃勃的神龙汽车开始冲击百万目标,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规划建设四大整车厂,其中一厂、二厂、三厂位于湖北武汉,四厂则位于四川成都,这四家工厂的规划年产能分别为30万辆、15万辆、30万辆和36万辆,合计规划年产能超过百万辆。
然而,此后神龙汽车销量开始下滑,2016-2020年分别下滑15.2%、36.85%、32.89%、55.17%、55.74%,连续两年销量腰斩,到2020年销量仅50267辆。巅峰时期神龙汽车曾规划的百万产能,但是目前仅10万辆的年销量相差甚远,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处置过剩产能势在必行。
据了解,神龙汽车在2019年的时候将一工厂进行出售,而2月内据国内媒体报道,神龙汽车二工厂已经被东风本田正式接手,将改造成纯电动车工厂,双方均确认了该消息。
不过,即便神龙汽车仅剩下武汉三工厂以及成都四厂两个生产基地,但是按照2021年神龙汽车累计销量100567辆,即便是神龙汽车在2022年实现销量翻一番,仍有超过一半的产能闲置。
除了神龙汽车外,北京现代一工厂已经卖给了新势力品牌理想汽车,而即便是卖掉一工厂的北京现代,其产能利用率仍不足30%。更甚者,东风雷诺在2020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第二类就是持续在市场边缘徘徊的自主车企,他们的背后没有强大的依靠,同时未能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走向破产。
自2019年后,包括华泰汽车、众泰汽车、北汽银翔、猎豹汽车、力帆汽车等经销商维权事件就不断上演,最终多家车企的工厂被头部企业兼并收购,比如吉利接管位于长沙的猎豹汽车工厂,长城汽车接手众泰临沂工厂等。
此外,中华汽车、夏利汽车等车企即便是依靠强大的集团,但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最终走向边缘。
以中华汽车为例,其背靠华晨集团,其是辽宁省国资委控股的一家大型整车制造企业,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包括华晨中国、申华控股、金杯汽车、新晨动力四家上市公司,而合资品牌华晨 宝马 更是坐拥豪华车市的宝座。
然而,华晨中华原本有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华晨 宝马 还是华晨金杯都处于龙头位置,而华晨集团并未继续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确保产品力的持续提升,而是面对法规和激烈的竞争被动应对,最终被裁定破产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乘用车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仍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而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虽然部分车企通过收购产能盘活了资源,但是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车企而言,他们更希望建设新的工厂,因为旧工厂改造成本较高,同时部分旧工厂不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地也表示出积极的态度。此外,由于关乎民生和经济发展,即便是濒临破产的车企,地方政府仍然会出资相救,最终导致经营不善的车企成为僵尸企业,产能闲置同时无法退市。
另外,跨界造车疯狂圈地造厂扩充产能的事,到底是“圈地”还是“造车”也成为了市场的热议话题。以恒大汽车为例,按照恒大汽车的规划,其在2025年总产能达到100万辆/年,2035年总产能达到500万辆/年,全方位诠释了房企造车的任性。
然而,随着恒大集团资金链断裂,造车目标也已经成为南柯一梦,首款车型恒驰5计划在二季度上市,能否卖出去都是问题。
市场是残忍的。中国市场再大,也容不下几百家整车厂一起分蛋糕,现在无论是自主、合资还是外资车企都共同面临市场考验。市场是公平的,没有品牌、核心技术、资本的车企,都将纷纷倒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