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核桃
1989年,当清华大学实验室里传来“第一台电动自行车样机研制成功”的消息时,大多数人还没有想到电动自行车将会成为一个千亿市场。几年之后,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等人研制出了采用轮毂电机的电动自行车,这一技术不仅是中国的原创,同时也推动了电动车自行车产业化的进程。
如今,在三十余年两轮电动车的产业迭代浪潮中,这一被视为朝阳产业的赛道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从规模战、价格战再到当下的技术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提高底层技术的“自给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产品应用以及企业自身的决心。
但依靠技术实现领先也并非不可能。如马贵龙喊出“轮毂电机是中国的原创”的自信,在政策与市场的博弈间,两轮电动车企业自身的技术进化成了最大的看点,正如雅迪控股集团创始人董经贵所言:“技术、创新仍然是企业不变的动力源泉。”
从自行车大国到两轮电动车大国,飙升的保有量数字下,在规模优势外,技术创新是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的另一面。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两轮电动车
事实上,相较于如今轰轰烈烈的汽车电动化浪潮,两轮车的电动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便进入市场化阶段,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随处可见的两轮电动车不仅扮演着出行工具的角色,同样也见证着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券商研究员们大多将中国两轮车电动车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1995年-2004年,市场培育阶段的低速增长期;2004年-2013年,“禁摩令”指引下的草莽增长期;2013年至今,“新国标”落地下的存量替换与增量拓展期。
在市场培育阶段,由于两轮电动车是“中国首创”,并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方案,在上下游产业链未形成集群化的前提下,导致了研发与制造成本高,进一步拉高了单价。对于当时对价格颇为敏感的用户而言,两轮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其销量始终在徘徊于低位。
低速增长很快成为历史。随着无锡、浙江、天津三大产业集群的形成,叠加“禁摩令”的替代浪潮,两轮电动车很快进入了草莽增长期。到了2014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93亿,这意味两轮电动车基本完成了规模增长。
但遗憾的是,在飞速增长中,风口上的两轮电动车却饱受诟病。核心原因在于频繁的价格战中,产品严重同质化,产业链上下游都陷入了资源消耗中,两轮电动车的品牌力大大下降。
但持续上升的渗透率与保有量印证着两轮电动车的广阔前景。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电动两轮车的单车ASP持续上升,用户渴望更高端的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也正因洞察到这一趋势,以雅迪为代表的两轮电动车企业开始向高端化转型。
从后来的结果看,也正是这一步奠定了“电动车之王”雅迪的地位。
如今,在“新国标”落地后,行业低端产能将加速出清,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逐渐集中,“强者恒强”的趋势下,龙头企业将进一步掌握产品定价权,强调“科技实力”的新市场秩序也逐步建立。
从草莽式的快速增长到由量向质的转变,某种程度上,这意味两轮电动车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上。
龙头企业如何用科技建立两轮电动车“新秩序”?
“规模优先”的旧秩序正在被打破,强调“科技实力”的新秩序正在建立。从两轮车头部企业近期的动作来看,“科技”的战略地位正逐步凸显。
以雅迪为例。自2015年确立“更高端”的战略后,在多年稳居“销量第一”外,雅迪持续通过“冠能”、“VFLY”等系列产品及高端子品牌,以科技实力抢滩两轮电动车的增量市场。
时间拨回2020年末。董经贵对行业未来做出了“三年过渡期”的预判:“明年(2021年)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会有很多的品牌垂死挣扎,也会有头部企业实现高增长,到后年(2022年),行业将逐步进入成熟期,届时整个电动车产业链会实现高质量、高附加值。”
现实印证着他的判断。据方正证券观点,对于长期缺乏优质供给的两轮电动车市场而言,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两轮车存量替代及“新国标”推行的大逻辑下,电动两轮车行业将迎来新机遇。
这意味着,随着雅迪围绕电动两轮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与布局,在科技的“溢出效应”下,也将带动整个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
这一点,从雅迪近日推出的产品——“冠能系列双倍质保车型”可见一斑。“双倍质保”不仅仅是字面上对质保期限的延长,同时也重新定义与提高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质量标准。
而雅迪抬高行业标准的底气正来源于核心硬件与产品品质的关键性突破。
一是核心硬件层的创新。从两轮电动车的行业发展来看,真正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电池质量的提升,其掣肘着两轮车的续航能力。
因成本优势,我国电动两轮车长期以普通铅酸电池为主,其劣势在于体积大、环保性能弱且循环寿命相对较低,因此“寿命短、续航差与充电慢”也一直制约着行业整体发展。
历经多年的研发,雅迪自2014年发布第一代石墨烯电池后,开创了石墨烯铅酸电池的新时代,目前雅迪石墨烯电池已迭代至第三代。与普通铅酸电池相比,石墨烯电池在同等体积下,容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兼顾了低温性能,即便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电动车的长续航能力也得到了保证。
以搭载TTFAR石墨烯3代电池的雅迪冠能二代E8车型为例,该产品曾穿越漠河等极寒之地,实现了行业的里程突破。除此之外,在雅迪自主研发的两轮车系统(TTFAR 2.0增程系统)的加持下,雅迪冠能二代E8交出了一份“一次充电超200公里”的续航成绩,开启了电动车续航的新革命。而此次冠能系列再升级双倍质保推出的冠能二代E8S,是原先冠能二代E8的电动车升级款,品质实力再突破。核心硬件上的技术突破不仅丰富与革新了当下的两轮电动车产品矩阵,同时也将利好整个行业。
二是产品品质层的创新。除上述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品质提升外,通过行业领先的Yadea Link-QC质管平台,雅迪以数字化整合能力,实现了对整车全流程的闭环管控。在电机、电池等整车近40个部件延保一倍外,线上平台可链接雅迪终端门店,大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与美誉度。
换言之,双倍质保的底层支撑是科技创新。凭借着科技创新,近日雅迪荣获“CCTV.科技生活引领品牌”,其品牌力再次得到了国家级权威媒体央视的高度认可。而就在2021年年初,雅迪就曾被央视选定为“CCTV民族匠心品牌-电动车行业领航者”,这也是电动车行业唯一入选的品牌。
不难看出,走出强调规模的“旧秩序”,以雅迪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以科技掀起新一轮的变革浪潮。从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再到终端服务,在全链路的运营下,雅迪正引领两轮电动车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雅迪看中国智造的长期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雅迪的“科技实践”回答了一项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
“中国制造究竟该向何处去?”
回顾中国数十年的制造业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企业不断创新,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上游“挤”的过程。
两轮电动车行业同样如此。从“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到“中国智造”的技术优势,以雅迪为代表的实体型企业,依靠科技投入与产品创新,逐步将“微笑曲线”拉平。
除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外,两轮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亦得到了认可。2020年,《纽约时报》曾发文称:“两轮电动车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它们值得”。一年后,《纽约时报》再次发文,认为两轮电动车“更快、更远、且不用流汗”。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副会长翟光龙也曾指出,电动自行车凭借非接触、开放空间等特点,已成为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选择,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电动自行车近两年的销售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些“高光时刻”之外,是中国企业从“制造自信”到“科技自信”的转变。
以雅迪为例。2020年,雅迪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6.7%至6亿元,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达到3.1%。2021年上半年,雅迪研发费用达到3.39亿元,同比增长63.2%,居行业领先地位。
图源:雅迪2021中报
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外,雅迪是业内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企业实验室(CNAS实验室)及六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研发成果不仅仅局限于整车领域,而是实现了电源、动力、大数据等两轮电动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布局。
在科技突围下,对于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而言,“雅迪们”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据海外调查机构Navigant预测,2025年,全球以电为主的交通工具规模将会达到662亿美元。其中小型电动代步工具以及配件将占近一半的市场规模。
另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与展望》也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动自行车使用者,这使得中国在电动自行车建设标准,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制定上有了绝对的优势,因此中国未来也将引领世界电动自行车发展的浪潮。
“向海外去”将会是雅迪新的历史使命。但事实上,雅迪早在2007年就谋划布局海外市场,通过成立进出口公司与建立海外工厂,开启了全球化的征程。
在海外开拓的15年间,作为“中国智造”的代表,雅迪的产品从“0”开始销往全球88个国家。2020年底,雅迪宣布全球销量率先超过1000万辆,成为电动两轮车行业第一家年销量超千万台的企业,打破行业最高销量记录。
“全球销量第一”的背后是雅迪品牌产品力、渠道力与品牌力的提升,也是“中国智造”长期价值的体现。
回到开头清华大学实验室里的故事,那时的“星星之火”已在全球范围内多点开花,呈现出燎原之势。对于雅迪与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更开阔的市场,也是一个新的时代。正如董经贵在多个不同场合里强调的那样:
“雅迪的新使命是打造新一代绿色科技出行生活方式,引领行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