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扬言秒杀NVIDIA的国产芯片公司 快被现实打趴

与三四年前国内云端AI芯片公司们在发布会的PPT上超越英伟达的豪言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这些公司在现实里到处碰壁,许多连北都找不着。

“刚过完年,我们把芯片送到客户那里测试时,才发现我们的软件根本没办法满足客户应用场景的需求,因为有些功能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到,我们当场就傻眼了。”

这还是拥有AI芯片的公司才能感受到的痛楚,产品还没出来的公司,在2022年的资本寒冬里,奋力融资。

“我只能用腥风血雨来形容抢融资的可怕。”目睹AI芯片公司间争抢融资的从业者露西说,“为了能够拿到融资,有些初创公司写抹黑竞争对手的尽调报告,再单独发给投资人阻碍竞争对手融资。”

当然,为了拿到融资,还有AI芯片公司讲起了GPU的新故事。

“不懂的人不会投了,真正懂的人只会投真能落地的AI芯片公司。”这几乎是业界的共识。

但云端AI芯片公司们落地的时候,才真切体会到设计出芯片只拿到了“入场券”,才真切体会到软件有多难做。

现实让云端AI芯片创业者们更加心知肚明的是,不要说超越英伟达,卖出一张AI加速卡才是最现实的目标。

这就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AI芯片的参与者们和投资人们都只是想赚快钱,那狂欢结束能给国内半导体产业留下什么?

资本寒冬里,为抢融资不择手段

对于单款芯片开发成本就高达数亿元,每年员工的薪资支出高达上亿元的大芯片创业公司,大量融资成为了活下去的关键。“拥有更多融资,就有更大熬死竞争对手的机会,最终就能活下来。”数位投资界和芯片业界的人都对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说。

融资能力成为了一家大芯片创业公司掌舵人重要的能力,在2022年的资本寒冬里,就更加考验大芯片公司的创始人们。

“市场上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了能够获得融资,除了拼实力,有的公司也耍起了手段。”露西有些愤慨,“为了阻碍竞争对手融资,一家芯片公司找竞争对手公司的离职员工挖黑料,找第三方机构出一份尽调报告一对一发给投资人,投资人收到尽调报告后质疑其可信度,找撰写报告的机构确认,机构支支吾吾回复说是实习生写的,这种手段有些拙劣。”

这家为了抢融资的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属于AI芯片的一类)初创公司不择手段其实也容易理解,毕竟作为为数不多还没正式发布产品的公司,处境尴尬,为了拿到参赛入场券,只能先拿融资,特别是在投资人愈加谨慎和理性的2022年。

“还好当时创始人‘骗’了我们,如果当时创始人特别理智的给我们分析投资大芯片创业的风险,我们也不敢投大芯片。现在我们也‘上船’了,就大家一起划船。”一位回过味的AI芯片投资人在2022年变得更加谨慎。

这与几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AI大热的2016年前后,AI芯片公司创始人甚至连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就能获得几亿融资。后来,AI芯片公司的创始人靠着在PPT上超越英伟达也能获得融资。但到了如今,投资人不仅要看产品,还要看芯片的MLPerf Benchmark(一套用于测量和提高机器学习软硬件性能的通用基准),更实际的投资人直接看芯片落地的订单的发票。”AI芯片从业者张伟(化名)看得很清楚。

“陪AI芯片初创公司真正跑出来难度太大了,即便我们天使轮就投资了一家非常有潜力的AI芯片公司,他们的产品也在落地过程中,但是高估值没有足够的支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们在考虑退出。”投资了多个早期项目的投资人王军(化名)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关于AI芯片公司的估值,放弃投资AI芯片初创公司的投资人Blake说,“给AI芯片公司估值没有一个很好的锚,提高或者降低50%都可以,这对投资人而言算不上好机会。”

为什么资本还是涌入了AI云端芯片领域?“一个是赛道逻辑,看到英伟达生意好、市值高就投资。另一个是一级市场投资人抱团。还有就是很多投资人并不专业,特别是跨领域的投资人和机构。”Blake认为。

实际上,不止是没有产品的公司在抢融资,有产品但资金紧张的AI芯片公司也参与了“抢融资”。

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早鸟」

说来有趣,有产品但还要抢融资的公司A此前面临过一次融资危机,公司的两次动荡为这家公司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另一家起个大早的AI芯片初创公司B早早准备好产品,却被困在了软件里,先发优势消耗殆尽。

两家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AI芯片公司,一个从公司经营的维度,另一个从产品的维度,展现了大芯片创业的巨大挑战。

两次动荡,前途未卜

A公司成立很早,2018年就发布了首款产品,占据了先发优势,但这家公司的前员工向雷峰网透露,在公司发布首款产品的一年多之后,融资一直处于B轮,融资进度跟不上研发需求,于是开始缩减业务、欠薪、裁员,连CEO也被“裁”了。

A公司的前员工透露,“那次的大变动,公司只保留了芯片团队,公司管理层和业务大洗牌。不过融资也只是公司动荡的其中一个因素,实际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业界的说法是,这家公司的CEO和联合创始人在技术路线上理念不合,联合创始人和投资人一起让CEO出局。

创始人被踢出局的戏码算不上新鲜,但不幸的是公司的关键人物变动似乎成了这家公司的“劫”。

A公司在第一次动荡之后重整旗鼓,发布了新产品,迎来新的掌舵人,正当一切都重回正轨之时,再次遭遇动荡。

“A公司新任CEO气焰有些嚣张,声称某公司的项目势在必得,2022年能落地2亿的项目。”多位AI芯片业界人士都向雷峰网提及。

但这位经验丰富的CEO还没实际创造2亿的营收就遭遇了调查。

“一时间,香饽饽CEO好像成了烫手山芋,不说2亿,不知道A公司今年能不能实现几千万的营收?”这成了同行会关注的话题。

每代产品不同样,没有高质量落地项目

A公司因为人的因素没能占尽先机之时,B公司被局限在了创始团队的认知里。

“软件做的真的太差,客户没办法用起来,自然难落地。”几位B公司前员工以及业内同行都如此评价。

软件没做起来,是因为硬件设计也有问题。

关键词: 云端AI芯片公司 AI芯片公司 单款芯片开发 芯片创业公司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