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清明文化传承千年,多元节俗接轨现代生活

中新网济南4月2日电 (记者 赵晓)4月“梨花风起”,清明将近,忙祭祖,兴踏青。作为中国传承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多元丰富,并随时代变迁,翻新形式,延伸内涵,与现代生活接轨。

古人乐踏青 今人“花式游”

“现在的清明节,实际是中国古代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等三种节气、节日互相交融的结果。延续至今的踏青郊游传统,来自于上巳节。”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朱振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古人眼中的清明节,“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物生机勃勃,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本能冲动,插柳、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可以怡情养志。

今时今日,踏青郊游仍是现代人过清明的特定仪式,但涌现出了更多新业态、新风尚。

随着清明假期临近,中国旅游市场迎预订高峰。据某旅游平台发布的《2022清明假期旅行趋势洞察》显示,花式本地游、云旅游等成为今年清明旅游出行最亮眼的趋势。疫情之下,短途周边游仍是主流,但相比往年,消费者在本地解锁了“花式”玩法。小而美的精品民宿、精致露营等小众旅游方式走俏。

“近距离、小规模、不扎推,体验独特、小众精致成为疫情常态下人们出游的新特点。”山东国信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李圣娥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夕,乡村民宿、亲子度假酒店预订率更高,折射出消费者更加重视安全和品质享受。受疫情影响,旅行社业务大部分按下“暂停键”,转移到线上宣传推介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也吸引了一批人“云端”赏春光。

古时“纸灰飞” 今时“鲜花开”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国传统春祭日。

朱振华介绍,唐宋时期以来,清明节基本完成整合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历史任务。自唐朝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武大臣都有清明假,即中国古代朝廷设的“法定假日”,方便官员归乡扫墓,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具体仪式包括坟前祭拜、挂纸烧钱、整修坟墓、供奉祭品等。

当下,传统祭祀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在绿色、低碳等环保理念的倡导下,清明已难见“纸灰飞”,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开”“丝带飘”。“云祭奠”“代祭扫”、水溶祭祀等文明新风遍吹。

据济南市第二殡仪馆骨灰管理一部部长彭雷介绍,受疫情影响,自3月21日起,该馆暂停线下告别、守灵、祭奠等活动,为市民在“云追思·济南祭扫网”、殡仪馆微信公号及网站上开通“云祭扫”平台。截至4月2日9时,济南市民政局开通的“云追思·济南祭扫网”累计注册用户13万余人,超220万人次参与,创建祭奠厅超7万个,留言20余万条。“预计4月3日至5日将迎来祭奠高峰。我们同时举行清明代祭仪式,代家属向逝者传递哀思,摆渡思念。”

彭雷称,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同时在济南市民政局的组织领导下,承办了“讲述生命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开展节地生态葬、海葬宣传活动,并开展“泉城—故视”网络直播,宣传普及殡葬惠民和节地生态葬政策,解读殡仪服务流程。

谈及祭祀新形式的兴起,朱振华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及劳作模式产生巨大变化,人口快速流动,生活节奏加快,造成“离土离乡”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导致清明扫墓祭祖的传统模式面临考验。

朱振华认为,古人强调人伦孝道,重视“礼”“敬”,传统扫墓、祭拜等仪式性活动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换个角度看,“礼从宜,使从俗”,行礼要顺从时宜。“现在我们更强调‘厚养薄葬’‘厚养薄祭’。长辈健在时,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优待和精神慰藉,远比去世后的仪式感更重要。”

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宋化玉看来,网络祭奠虽然利用的是虚拟空间,但也能寄托真实的情感,释放心中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只是缺少现场仪式感。正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实地祭扫,能更可触具体地传情表意,让清明节所承载的家风传承、孝亲感恩等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完)

【编辑:房家梁】

关键词: 清明节习俗 清明踏青郊游 中国传统春祭日 中国科学技术馆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