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气温任性穿衣可别太任性

每天醒来发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出门穿什么。你最近是否也有同感?

近日,全国大部城市气温开启“随机模式”,早上出门还是寒气袭人,中午就一派春意融融。此时又到了“乱穿衣”时节,一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脱下秋裤、换上单鞋、露出脚踝了,大街上棉衣和短袖同框,秋裤共短裤齐飞。医生提醒,“寒从脚下起”,乍暖还寒时脚部反而是需要保暖的重点部位。所以,我们贴心奉上乱穿衣预警指南,看看哪里气温最任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杂病门诊副主任医师吴义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赵艳还将为您解读实用穿衣指南,让你在任性的天气里穿衣不发愁。

最近穿衣让人乱到心塞

最近几天,全国大部地区掀起升温狂潮,“暖”字成为气候主旋律,白天气温如脱缰的野马步步攀升,南北方气温将大范围创新高。在这波大回暖中,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包括我们武汉在内的不少地方提前感受到了5月初的温暖。不仅如此,全国大部昼夜温差十分明显,白天最高气温上升快,但夜间最低气温回升慢,北方部分地区昼夜温差最高甚至将达20℃。气温急速穿越,大街上“乱穿衣”现象比比皆是:棉衣和短袖同框,秋裤与短裤齐飞的混乱状况再次上演。

网友调侃:“穿衣乱到精分”“心塞,不知道穿啥啊!”“昨天我穿着羽绒服看见穿短袖的了”“这下真是整不会了!”

“二八月乱穿衣”多发生在农历二月和八月,对应的是大多数年份的阳历三月和九月。为何三月气温如此任性? 中国天气网分析师张娟介绍,通常三月份,暖气团开始反攻,冷空气势力减弱,白天最高气温回升快,夜间最低气温回升慢,昼夜温差非常大,并且偶尔冷空气还会顽力抵抗,气温波动较大,所以这个季节穿什么的都有。

山西、陕西、甘肃、西藏、新疆等地白天气温回升迅速,一日仿佛穿越冬春两季,穿衣“乱到精分”;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昼夜温差达15℃,天气忽冷忽热,穿衣“乱到心塞”;而我国东北部和南部昼夜温差不大,则没有“乱穿衣”的烦恼。

昼夜温差大疾病易上身

昼夜温差是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白天最高温常在午后的14点左右,夜间最低温常在日出前。

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日夜温差较大,沿海地区日夜温差较小;晴天的时候日夜温差较大,阴天的时候日夜温差较小。阴天的时候,白天的云层厚实,太阳辐射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气温就不会很高。所以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就好比大中午的时候打伞,遮阳隔热。阴天的时候,晚上的云层厚实,地面辐射依然不断地把热量从地面带走,但因为云层能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且能把地面辐射转化成大气逆辐射,重新返回给地面,所以这时气温会比较高。就好比晚上你盖了一层棉被,所以不觉得冷。

那么,温差太大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 温差太大,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调节不过来,就容易得病。在冬季温差大的情况下,人们都知道要注意身体的保暖,保暖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但进入春季,随着天气转暖,很多人就把保暖抛在了脑后,所以“春捂”之歌年年要唱。另外,白天温度高,血管扩张,晚上血管冷缩,血压变动大,高血压患者也要提高警惕。

春天不要太早“露脚踝”

随着气温的上升,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穿搭开始出镜,九分裤、船袜和运动鞋几乎成了时尚标配,有些人即使穿着长裤,也要卷起裤腿露出脚踝。且不说这种装扮是否美观合体,单从养生保健角度讲,百害而无一利。

中医理论认为,“人老腿先衰,腿衰足先寒”,脚是人的“第二心脏”,脚踝部位分布着淋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春天虽然气温相比冬天有所上升,但寒气始退,气温变化无常,脚踝的皮下脂肪极其薄弱,很容易受到冷空气的侵袭,如果脚踝长期暴露于外,很容易造成脚踝部血管收缩,寒湿之邪循经而入,影响下半身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抗病能力下降。过早露脚踝,机体难以适应,不仅可能导致关节炎、风湿等疾病,还容易使足部、小腹、腰骶部着凉,导致血行不畅,易引发各种疾病或使旧病复发。

对于女性,长时间露脚踝的行为伤害更大。女性主阴,更怕冷,也更易受寒气侵袭。脚部是肝脾肾经络的起始地,脚踝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穴位——三阴交穴。之所以被称为“三阴交”穴,是因为它是足部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的地方。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符合阴的特性,所以对于女性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穿短袜、露脚踝,也会使得三阴交穴受寒邪侵扰,甚至进一步侵入肝、脾、肾三条阴经,而引起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出现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春季千万不要过早地裸露脚踝,要保护好自己的踝部、脚部,以免寒湿入侵而伤身。

“春捂”要科学不要教条

从养生角度来说,“春捂”是入春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如果“捂”错部位或温度,可能给身体带来新的麻烦。建议大家关注临近天气预报,穿衣不仅要看最高气温,还要看最低气温,当昼夜温差大于10℃,早晚还需添衣捂一捂,老人、儿童及抵抗力较弱人群早晚外出尤其要注意保暖,谨防感冒。

“春捂”有3条温度线

一般情况下,建议遵循以下原则: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最好不要脱棉衣;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以穿得稍微单薄些。需要提醒的是,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时,就不能“捂”了。总之,春季穿衣、脱衣都要勤快一点。

穿衣要“上薄下厚”

对于春捂的重点,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中医认为,寒多自下而起,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因此更要注意下身保暖。除此之外,还要额外关照两个部位——

捂好头颈:春天容易出现大风天气,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很重要。

捂好腹部:腹部温度太低,可能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做好腹部保暖,能有效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四类人群别急着脱冬衣

对于老人、儿童、产妇,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建议采用洋葱式多层穿衣法,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穿搭,便于根据温度和环境随时增减衣物。

“春捂”要遵循两个度

春季气候干燥,很容易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如果穿衣过厚过热,则可能加重这类症状。因此,“春捂”要有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综合生命时报、中国天气网报道

关键词: 乱穿衣预警指南 二八月乱穿衣 春捂秋冻 中国科学技术馆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