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过节需要多少仪式感

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移风易俗过春节的新举措,如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公共区域禁止烧纸等等;受新冠肺炎疫情动态的影响,本市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倡“非必要不流动”,减少人员聚集,暂停部分节日文艺活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节日习俗提出了新要求。那么,现代人过节还需要仪式感吗?理想中的“节日仪式感”又将寄托在何处?

本期“今晚调查”围绕节日仪式感展开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和腾讯问卷网络渠道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49份。受访者们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既希望延续节日仪式感,也赞同与时俱进、文明过节。

过节应当具有仪式感

在全部受访者中,女性占61.89%,男性占38.11%;18岁以下受访者占12.89%,19岁至40岁的受访者占32.38%,41岁至59岁受访者占 33.81%,60岁以上受访者占20.92%。

在日常生活中,57.31%的受访者重视仪式感,30.37%的受访者不太重视,只有12.32%的人认为仪式感没有必要;76.79%的受访者认为过节需要强调仪式感,各有一成多受访者认为“不太需要”或者“大可不必”。在满分为5的情况下,针对节日仪式感必要性问题的调查均值为3.56,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认定,节日应当且必须具有仪式感。

受访者普遍赞同:仪式感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提升幸福感、传承传统文化、表达爱与尊重、帮助自身感知生命的意义、释放不良情绪以及增加生活趣味性。但也有两成多的受访者认为,仪式感对自身的帮助不大。

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节日中,受访者最重视的节日依次为:春节(86.25%)、中秋节(67.34%)、端午节(52.15%)、元宵节(48.14%)、清明节(44.70%),其他节日占比偏低。传统节日受到重视的原因包括:

与其他原因相比,历史悠久(36.96%)并不是传统节日受到重视的首要原因,文化内涵才是传统节日独特魅力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传统节日习俗、还是新时代出现的新的节日仪式,都应作为节日的文化载体,传递和传承节日内涵。

家庭是我的力量源泉

作为物业公司的大区主管,袁望在今年1月份几乎全天在岗、全月无休。她是单亲妈妈,女儿患有先天眼疾,一岁时就做了角膜移植手术,此后每逢年初都要去北京复查。今年她原计划1月初带女儿去复查,不想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即便单位当时能够准假,她还是为了配合防疫政策,放弃了去北京的计划。没想到这一耽误,至今都未能成行。

从袁望的工作单位回到位于南开区的父母家,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因此她在工作地附近租房暂住,把女儿交给父母照顾。“女儿的眼睛不好,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磕碰摔跤。我父母的年纪大了,带孩子很辛苦。但他们总是说没问题,让我放心去工作。”

往年春节,袁望常常是初一、初二就要返回工作岗位。但是今年,她休完了整个春节假期,全心全意地陪伴女儿,她们一起包饺子、做游戏、头碰头地入睡,一直睡到大天亮……女儿特别开心,她也感到欣慰。不过,她仍然不能陪在女儿身边过元宵节,而是要留在单位为业主们布置元宵彩灯,为员工们发放过节福利。“年节的传统仪式,我们单位一个都不漏,不仅要布置现场、组织活动,还要看望、慰问独居老人。但是在我家,节庆布置、过节安排反而都是父母在忙。每年过年,等我到家,福字、吊钱儿、对联等都已经贴好了。估计今年元宵节也看不了灯会了,姥爷可能会给孩子买小灯笼吧!”

节日习俗应与时俱进

在被问及传统节日受重视的原因时,约三成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的创新过法会让其更受欢迎。调查显示,虽然还有五成多(55.02%)受访者留恋和喜爱以前的过节方式,但也有31.23%的受访者更喜欢现在的过节方式,13.75%的受访者觉得两者各有所长。

在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的问题上,七成(70.49%)受访者大力支持传播节日文化,57.59%的受访者希望延续传统,四成多受访者认为庆祝传统节日应该丰富活动内容、增加科技含量、强调家庭亲情、凸显饮食文化。此外,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近五成(47.56%)受访者赞同在庆祝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要避免人群聚集、阻断病毒传播。

当传统节日习俗与现代生活理想(如健康生活、环境保护理念)产生冲突时,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可以对部分节庆活动加以规范和限制,现代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应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有超半数受访者提出,科技如此发达,就应该适时推出代替传统习俗的庆祝方式;认为可以完全摒弃古老、陈腐习俗的受访者不足三成,提倡过节就要恣意狂欢的受访者不足两成。

“国潮”为节日注入活力

当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复兴,也就意味着其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时尚潮流、时代文化元素。在当下,这样的热潮被称为“国潮”。国潮往往被视为某种时尚消费概念,而随着具有国潮风格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国潮文化正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中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一抹亮彩。

来自国内网络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显示,国潮在过去十年的关注度上涨了528%。去年,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文艺节目不断“出圈”“刷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也让年轻观众通过收看、传播、交流评议此类节目,完成了对传统节日的网络纪念仪式。

对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端午奇妙游”、央视七夕晚会等“国潮”节日文化活动,近半数受访者给予了关注和喜爱;近四成受访者听说过,但是没看过或者关注度不足;极个别受访者从未接触过此类信息。

近半数(49.00%)受访者认为国潮兴起对于复兴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6.10%的受访者担心“国潮”不过是年轻人的一时热情,重点容易跑偏;14.90%的受访者认为其影响不大。

就地过年节日气氛浓

连续两年,政策号召就地(在津)过年,六成多受访者感觉天津的节日氛围较好,约三成受访者认为年味较淡,少数受访者对节日氛围并不满意。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42.69%的受访者不会选择就地过年,35.53%的受访者仍会坚持就地过年,21.78%的受访者不确定自己会如何选择。

春节期间,“春运大军”离津,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从受访者所关注的各个生活层面来看,所谓的“春运大军”离津并没有给春节期间的物资供应、商业运营以及社会服务带来较大影响。两成多受访者认为,天津本地的商品和服务供应有保障,居民也有囤积年货过节的习惯,对生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反向春运让爱进家门

近年来,在外工作的子女将家乡的父母、孩子接至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改变传统春运方向的做法越来越普遍。这种“反向春运”不仅能减少异地工作人士的职业与生活压力(52.72%),也能便利外地父母、子女来本地游玩(52.72%),还可以让平时聚少离多的家人有更充裕的团聚时间(50.72%)。反向春运比传统的回家过年更有新意,在实际操作中也降低了出行和购票的难度。

作为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反向春运为一部分家庭的团圆带来便利,也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相应的讨论热度。铁路、民航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反向客流正在逐年增加。根植于人们心底的乡土情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在落脚的城市生长出新的根系。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仪式感的一部分,春运无论正向还是反向,都代表着民众对亲情和家庭的 “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张译丹

关键词: 现代人过节还需要仪式感吗 节日仪式感 过节需要多少仪式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