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国营改制 继往开来——贵州安酒走向新生丨百年安酒②

本文经授权行业权威发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蜡,杀鸡,燃炮,杯中斟满了酒,敬过灶神与酒神。1951年,贵州的利民酒厂,举行了一场仪式。他们屡屡烤酒失败,祈求这一次能够成功。

但是,仪式之后,烤酒仍然没有成功,一切还是要靠人。利民酒厂的工人又找到当地一家著名的老酒坊寻求协助。在老酒坊酒师的建议下,利民酒厂在那年秋天,终于成功烤出第一锅酒。

这一锅酒,成了历史的留痕。那一时期,在公私合营大潮下,利民酒厂与这家著名的老酒坊合并成为当地第一家国营酒厂。这家著名的老酒坊,是诞生于1930年的“安茅”。“安茅”一开,“半城飘香”。而“安茅”与利民酒厂组建的那家酒厂诞生于国泰民安时期,因此叫做安酒。

“安茅”与“利民”的宿命相遇

将时间倒回至七十年前的1951年。彼时的贵州,“安茅”是有名的酒坊。创始人周绍成年轻时基于祖传的药方,早在二十年前就酿出难得一见的佳酿。随着安茅声名远扬,周绍成为酒坊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 “醉群芳”

而在1951年,酒坊新窖池发生渗漏,投入两万斤粮食滴酒未出。生产不出酒,就交不起税收,付不出工人的工资,年复一年生产周期被迫中断。

万般无奈之下,“安茅”创始人周绍成求助政府。彼时,恰逢公私合营在贵州白酒行业发轫之始。在当地专卖事业管理处的协调下,政府为其的酒坊减免了税收,还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安置问题。

恰逢此时,当地的利民酒厂也需要一次新的转身。利民酒厂脱胎于利民酒精厂,说到建厂过程,也是一段有趣往事。

建国初期,贵州刚刚解放,驻扎于此的部队缺乏汽车燃料,很多汽车烧木炭行车,效率极低。从贵阳到安顺一百多公里的路,要走三天,上坡时还要烧炭工人推车。

于是,当地产的酒精成了理想的汽车燃料。部队就在政府办公室后面的山脚下,租了一户唐姓人家的房子,办起了一间酒精厂。后来酒精厂移交地方,更名为“利民”。

利民酒精厂从民间收购白酒,作为烤酒精的原料,供应贵州当地地方运输与驻扎广西的部队。而民间散酒无法供给酒精需要,利民酒精厂便建立酒厂,自行烤酒。最初的利民酒厂,就这样建成了。

隔行如隔山,利民酒厂的工人不懂作酒,烤不成酒,于是才有了开篇一幕。

直到1951年下半年,国内汽车燃料难题得解,利民酒精厂的历史使命终结。从此,利民酒厂成了主体,酒精厂则消失在历史之中。

贵州第一批国营酒厂的诞生

“安茅”窖池泄漏那年,利民酒厂的34名职工,在一年内完成了81吨产量,实现4.89万元产值。众人一鼓作气,准备再接再厉,打造新的记录,扩充产能势在必行。 彼时,周绍成的酒坊有80多个窖池,又有丰富的产酒经验,正适合利民酒厂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

见证历史的安酒厂厂徽

这一年, 地方国营安酒厂 正式成立,“安茅”和“利民”实现了国有化转变。老酒坊之危,新酒厂之机,二者共同促成了当地第一家国营酒厂的诞生。 这一次合并,也是“一五”计划的前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各产业均存在规模小、产能分散,缺乏计划性等问题。此时,可以有效调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私合营政策,成为了当时新中国最好的选择。

上世纪五十年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私合营成为当时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1951年也是贵州白酒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中,不仅“安茅”与“利民”公私合营,成立国营安酒厂,茅台酒厂也在这段时间,开启国有化之路。 1951年, “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县茅台酒厂”正式成立。 自此,贵州白酒的现代化发展正式启程。 一代匠心注入窖池 国营安酒厂建成后,工人们挖出26个窖池,以扩大酿酒生产规模。为保证品质,窖池统一使用了“安茅”原有窖池的窖泥,以及承载过无数琼浆的酒槽。 新窖池被寄予厚望,它们将用来生产新酒厂的第一批酒。新酒出窖之时正值国泰民安,国营安酒厂顺势将新酒命名为“安酒”。 随后,更多新产品接连提上日程,全厂都在参与新产品的酿造实验。周绍成带着酒师研究,发现制酒工艺、曲药质量和酒具消毒都存在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营安酒厂的工人们,以厂为家,睡在灶边、吃在灶边 经过半年多的匠心打磨,贵州安酒的新产品研发终于获得了成功,更多好酒从安酒厂走出去。不仅如此,一批批安酒人前赴后继,安酒酒厂实现曲药自给,并且能够以曲养厂。 1953年起,国营安酒厂逐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贵州安酒有了“出黔入京”,“甲冠”天下的底气。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科技
精彩推送